減負+軍備競賽=輔導班亂象

減負+軍備競賽=輔導班亂象

減負+軍備競賽=輔導班亂象

近兩年,子女教育顯然已經成為了廣大中國父母們的一個痛點。這種壓力某種程度上甚至不亞於房價跟醫療。

現在的父母普遍要給孩子報若干的輔導班。別人家孩子學跳舞,咱不能比人家差吧?別人家孩子學畫畫,自己孩子也想去,你得買單吧?班裡同學有的週末去學跆拳道,有的去學籃球,乒乓球,自己孩子得合群吧?現在 不是我們那時候,父母忙沒空管,孩子放了學滿大街跑,田地裡,荒郊野外都是樂園。現在哪敢。車那麼多,到處看著都不安全。所以這些興趣班,不得不報。

那興趣班歸興趣班,語數英文化課輔導班要不要報呢?

有的家長跟老師反映,孩子報了輔導班,沒啥用,成績也還是不理想。有的甚至反映說孩子學習成績反而不如以前了。為什麼呢?小學階段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原本沒學過的知識,對孩子有新鮮感,能有效吸引孩子注意力,讓孩子在課上精力能集中起來。但是假如孩子上了輔導班呢。輔導班目前的教學模式普遍都是提前在假期裡學習下個學期的內容。孩子輔導班提前學過了,上課的時候,老師講的知識就很難再抓住孩子的注意力了。

長久下去,部分學生容易養成課上不愛聽講,愛走神的習慣,自然也就影響成績了。

那是不是就不用報輔導班了呢?貌似也不行。按我所教班裡學生的大致統計情況來看,大半的學生都在上輔導班。好一點的學校這個比例應該更高。按常理來講,小學階段知識相對容易,不應該有大面積的學生報輔導班呀。實際情況卻正好相反,原因何在?

大體原因有二:

第一,減負帶來的影響。之前我在公眾號有篇文章具體描述了中國目前減負的現狀。籠統講的話就是,小學減負已經把語數英科目一半的課時量給減掉了。學生在校真正的學習時間已經大幅縮短,但考試難度不降反增。家長們為了讓孩子能取得一個好成績,不得已只能把學校給減掉的“負”再自己花錢加回來。應運而生的就是社會上紅紅火火的輔導班了。

第二,從眾心理導致的“軍備競賽”。打比方講,一個班裡40個同學,假如有一半報了輔導班,提前學習了本節課的課程。那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每提問一個問題,總有相當數量的同學能夠很好的解答。教師本人下意識的就會加快教學進度。而沒有上過輔導班的同學這時候就會淪為犧牲品。他可能會覺得同學們都學得那麼快,自己跟不上是不是因為自己笨,慢慢產生自卑心理。那班裡還沒報輔導班的同學也就只能隨大流也報輔導班,有人提前學。之前聽一個在重點小學教英語的同行跟我聊,

有時候在班裡上一節新課,都不怎麼用講,直接讓全班起立齊聲朗讀就好了。可想而知,假如有一個沒上過輔導班的學生在其中,他會有怎樣的感受。

所以,目前來看,報不報輔導班似乎並不是一個問題。雖然現狀是家長,老師,學生多方有損的一個結果,但它也是多方博弈後達成的一種平衡。假如制度沒有發生變化,現狀不會變。

那家長們該關注的就是,既然非報不可,那該報一個怎樣的輔導班?

前面講到,現在社會上輔導班的普遍模式是提前學習後面的內容。但這樣的模式顯然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小學現在到了三四年級知識的難度深度都會大幅度增加,有很多學生由於前面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或者家長疏於管理導致孩子在三四年級出現跟不上的情況。這種“三年級現象”是相當普遍的。我之前還專門針對“三年級現象”寫過一篇分析的文章。那對於這部分同學,想要重新追上大部隊,靠輔導班“提前學”的模式肯定是沒有效果的。他們需要有經驗的教師對他們前面學過的知識進行一個系統的梳理,補上以前落下的關鍵知識,才有可能在後面的學習中不掉隊。而我們知道,

真正有系統教學經驗的教師其實都被關在學校裡不準接私活兒的。而社會輔導班的師資水平普遍堪憂,往往人員流動性很大,多是沒什麼經驗的大學應屆畢業生在頂著。指望他們去完成這個任務怕是效果不會很好。雖然教小學生看上去知識好像很簡單,但既要求教師熟悉孩子特定年齡段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特點,又需要教師具有小學階段系統性知識的歸納能力。總之是個很吃經驗的活兒。

不僅如此,往往已經出現“掉隊”跡象的學生,通常學習習慣也不好,更需要教師額外的關注。很多家長髮現自己孩子成績下滑嚴重後給孩子報了校外輔導班,往往效果不理想。原因不只是輔導班教學模式,還在於輔導班的班額。孩子在學校上課假如已經出現容易走神,學習興趣下降的情況,那去到大班額的校外輔導班,其實情況並沒有改善,只是單純的延長了上課的時間。這樣反而會讓學生更容易走神,更反感學習。這裡我建議家長根據孩子自身情況可以選擇小班化的教學模式。讓孩子更有參與感,教師也能更加關注學生,幫助學生改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興趣。

當然上面講的是理想情況。實際操作中有很多限制,比如家長的經濟情況能否接受。即使家庭經濟情況良好,要找到符合上述師資條件的輔導班也並非易事。社會辦學現在門檻太低,賺錢太容易。由於潛在市場巨大,即便輔導機構不推出上面我講的優質輔導班,只是用低成本的師資開班授課照樣賺的盆滿缽滿。再加上真正能對學生有所幫助的“正規軍”都由於政策掣肘而無法流入市場,所以優質輔導班在市面上絕對是稀缺資源。

我能想到的好辦法就是,有類似需求的家長可以利用家長會或者家長交流群互相交換信息,儘可能的在合適的距離範圍內找到大體符合條件的輔導機構,採取團購的方式報名。

這是現在的教育給家長們開出的新課題。大家常說,如果不能改變規則就得學會去適應它。

假如適應不了這種變化

......

我同事曾用開玩笑的口氣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

“這社會總還是需要有人去送外賣和送快遞,都考好了,誰去幹這些?”

小白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