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说自强误区“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曾国藩家书原文】

沅弟左右:

九月初六接弟八月廿七、廿八日信,初十日接初五樊城所发之信,俱悉一切。

弟谓命运作主,余素所深信,谓自强者,每胜一筹,则余不甚深信。凡国之强,必须多得贤臣;凡家之强,必须多出贤子弟,此亦关乎天命,不尽由于人谋。至一身之强,则不外乎北宫黝、孟施舍、曾子三种,孟子之集义而慊,即曾子之自反而缩也。

唯曾子与孔子告仲由之强,略为可久可常,此外斗智斗力之强,则有因强而大兴,亦有因强而大败。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迥异寻常,近世如陆、何、萧、陈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终;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若专在胜人处求强,其能强到底与否,尚未可知,即使终身强横安稳,亦君子所不屑道也。

贼匪此次东窜,东军小胜二次,大胜一次,刘、潘大胜一次,小胜数次,似已大受惩创,不似上半年之猖獗。但求不窜陕洛,即窜鄂境,或可收夹击之效。余定于明日请续假一月,十月请开各缺,仍留军营,刻木戳会办中路剿匪事宜而已。

——此家书写于同治五年(1866年)九月十二日

曾国藩说自强误区“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曾国藩家书解读】

同治三年七月十九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军宣告失败。曾国藩赏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自同治四年五月至同治五年八月,曾国藩奉朝廷命令剿灭捻军,最终以失败告终。

曾国藩在此信中阐明了有关自强的两个方面:在提升个人修养方面应该不断求强,而在超过别人时处处求强则不可取。继续阐释了曾国藩的“明强”思想。告知兄弟家人何处求强,何时求强方为立世之道、长久之计。

曾国藩说自强误区“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自古以来,中国人相信的是人出身有尊卑之分,品性有善恶之别,志向有高低之差,智力水平有参差不齐,但这些通通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奋斗而改变。两千多年前有鸿鹄之志的陈涉振臂一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即道出了中华民族的人生观:人人都能当官、做伟人、做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无论资质如何只要后天努力。而这种后天的努力说的就是自身的自强不息奋斗终身,而这种自强不息很大程度上恐怕说的就是与人争强好胜。争强好胜,在中国人看来不是缺点是很大的优点。“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中国人生存之时与饭余之外很大的爱好之一就是“斗”,活一天便斗一天,哪管这个“斗”的对象内容究竟是什么。

曾国藩说自强误区“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沧桑华夏,悠悠五千年文明历史,生于斯长于斯,虽自曾国藩垂暮之年“派遗留学生”始至今的“出国热”“留学潮”,华人走出国门,西学东渐之浪潮至今绵绵未绝,文化交流犹作拍岸之响。然而,中国人骨子里血液里流淌的基因仍然源远流长,透露的民族本性心神依然未改本色,在遭受打击与摧毁的同时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在这个世界上,中国人恐怕算得上是最崇尚功利主义,最讲求现实精神的民族。相信人人都有些微的表现欲或释放欲,在心灵最深处的角落,谁人不梦想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舞台中央的明星?谁人不梦想一朝平步青云,登堂入室,达到名利的顶峰?国人将心底深处的表现欲或释放欲,不屑于仅仅倾注于精神层面的虚假繁华,而端的付诸谋求实实在在的福利,而且完完全全是现世的实利福利。

曾国藩说自强误区“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似为读书明理正名,似为天下读书人读书寻觅到一条高尚纯粹的堂皇之途。然而,读书并非为了读书,无非是以读书之名,行牟利之实罢了。读书的真正目的在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读透书中真意,只因为“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哪堪为了知圣贤而读书,最后落得个九儒十丐的下场!

曾国藩一生饱读诗书,讲学明德,显然也是为了“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目的同样不可谓不俗,但历史人物不可超越历史去看待。要领会的并非在于其目的结局,而在于成功的方式方法。纵观其一生,团练湘军,出征太平天国,坎坷仕途,戎马倥偬,九死一生,虽然历尽艰难万苦,宦海沉浮,同僚讥谤,朝廷猜忌,但所幸他并未陆沉海底,反得高官厚禄。尽管后世对他毁誉参半,但曾国藩负厚载重的性格特点与处世为人还是值得后人借鉴的。曾国藩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人的自强误区——“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足见其为人性格厚重心性聪慧。

曾国藩说自强误区“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鲁迅的诗句不知总结了多少古人前者,警醒了多少身后世人。中国人自古深信命运之说,至今国人立世行事还充满着深深的宿命之感。谁不望天生结交华盖之运,一生光芒万丈。然而世事之错综复杂,人心之阴暗险恶,岂能尽如人意?人生注定颠沛流离,命运注定一波多折。有才华之人仿佛犹为如此。

才华就像一把锋利的双面刃,一边将周遭剖析得痛快酣畅,一边将自己割斩得鲜血淋漓。古人今人“艺高人胆大”,恃才傲物者不胜枚举。然而,才可以致福,也可以致祸。《菜根谭》语:“杨修之躯见杀于曹操?熏以露己之长也?鸦韦诞之墓见伐于钟繇?熏以秘己之美也。故哲士多匿采以韬光?熏至人常逊美而公善。”

曾国藩说自强误区“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杨修其人才思敏捷,聪颖过人,因而得到曹操赏识器重,委以重任。然而杨修恃才放旷,接二连三地耍小聪明,发生了猜中曹操心机的阔门、一盒酥、梦中杀人、吴质事件后,曹操已经心存芥蒂,暗中戒备。杨修还不自知,终于最后因“汝怎敢造言涣我军心”的“鸡肋事件”被曹操斩杀。后人评说:“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走龙蛇?熏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为显示炫耀自己的才华和预见的准确,而丢了自己的性命,这难道是真正的聪明?喜欢炫耀显示聪明的是一种小聪明,而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是大智若愚。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当今的时代也不乏杨修们。唯才是举的领导的确有之,但毕竟鲜见。如果领导提拔了当代杨修,岂不形同引狼入室,每日有如芒刺在背的感觉?杨修们也定会感觉明珠暗投,愿再择嘉木而栖之。当今时代因才而导致身死的情况已经罕见,然而轻狂自负、喜欢炫耀、处处锋芒毕露的人到底有几人能够有畅通的前途?何者为小聪明?何者才是大智慧?恐怕曾国藩道出了人人以为明白处之,实则混淆处之的千古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