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个6到六个窗,车标在变,32年吉利汽车也在变

车标是汽车上唯一的一个没有任何实际作用,但又必不可少的小部件。可以说,这个小小的车标浓缩了企业文化,反映了造车理念。我们从车标的变化,就能看出造车文化的变迁。

从6个6到六个窗,车标在变,32年吉利汽车也在变

具体到汽车领域,企业文化决定了造车的定位,对汽车认知决定了造车的层次。

企业文化和创始人有着莫大的关系,可以说企业文化的大部分来自于创始人,特别是在民营企业尤为突出。无论在制造业还是在电子通讯行业,无论在餐饮业还是在新兴的互联网领域,这种现象极为普遍。比如华为和任正非、联想和柳传志、阿里巴巴和马云、腾讯和马化腾,在汽车领域,吉利汽车和李书福、比亚迪汽车和王传福也都是典型的例子。

创始人的三观主导着企业文化,也直接影响了产品。而决定三观的就是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对所在行业的认知。

让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吉利汽车董事长,也是吉利汽车的创始人李书福的经历。出生于浙江的李书福,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开了一家小照相馆,随后在1986年创办了北极花冰箱厂,1989年转产高档装璜材料,1994年进入摩托车行业,1996年成立吉利集团有限公司,1997年进入汽车产业。

从上面的经历来看,李书福有了第一桶金以后,从摩托车行业进入汽车行业,前有造两轮摩托车的经历,难免将造车看得过于简单。记得当时,李书福有句名言:“我觉得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几个沙发吗?”,这句话反映了无畏的心态,也同时反映出他对汽车认知的肤浅。

此时的李书福,不仅对汽车认识肤浅,还将造车单纯地当做生意来做。

从6个6到六个窗,车标在变,32年吉利汽车也在变

1998年8月8日,吉利公司第一辆汽车,吉利“豪情”面市,寓意豪情万丈。选择8月8日下线,明显有生意人讨头彩的想法。更可笑的是吉利的第一代车标,图片中的6个6组成的车标图形很是抢眼,灵感竟来源于六六大顺,看起来却惨不忍睹。从这个车标来看,不难理解当时的汽车产业多么初级,李书福完全把造车当一个纯粹的生意来做。

从6个6到六个窗,车标在变,32年吉利汽车也在变

还是挂着这个车标,第二款轿车命名为“美日”,意寓“美好的日子,从美日开始!”,似乎还有兼收美国日本造车之精华的意思。后来又推出“优利欧”,难道要脚踢夏利,掌劈赛欧?2002年10月1日,亚洲第一飞人柯受良驾驶吉利·美日轿车在世界屋脊布达拉宫广场激情飞越,这又是复制家电行业博眼球造轰动的套路。同样的车标,也用在2005年的自由舰,2006年的金刚系列车型。而2005年吉利已经在港交所上市。

从6个6到六个窗,车标在变,32年吉利汽车也在变

直到2008年吉利推出全球鹰、帝豪、英伦,吉利终于采用新的车标。新的系列车标中出现了帝豪六窗的车标,成为到今天为止的主导。从6个6到六个窗户的改变,说明吉利开始了全球战略。与整体车身设计语言配合,六窗设计显得更加协调。此时的吉利,在2010年收购了沃尔沃,开始认识到,造车不单纯是一个生意,也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是一个复杂的技术体系,在一个更加复杂的世界竞争格局中。车标的变化明显,有了国际因素。就在2014年,吉利汽车正式对外发布了最新的品牌战略,明确了全新品牌使命和品牌价值定位。此后的博瑞、博越,强化了六窗车标。

从6个6到六个窗,车标在变,32年吉利汽车也在变

2018年吉利成为奔驰股东,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吉利对汽车领域的认知也与国际同步,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从文化层面,都有了巨大的飞跃,这种飞跃直接反映到产品品质,也促成了最近一次的优化。就在2019年,吉利将六窗车标精细化,优化形成新的六窗车标。

从6个6到六个窗,车标在变,32年吉利汽车也在变

从吉利车标一次大的改动到一次小的优化,正好同步反映了吉利对汽车认知的提升,同时也反映了企业文化的变化,浓缩为一个小小的车标。

汽车作为一个机电能源产品,涉及的技术极为复杂,表达的文化涵义也极为丰富。虽然国产汽车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在一个受保护的国内市场中具备了生存能力,但国内汽车领域开放是必然的,要想真正地与国际车企同台,就要求国内车企在技术和文化方面准备好,迎接即将到来的竞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