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高考贏家,卻成不了人生贏家!

那年我高三,所有老師都在說,高考改變人生。當年我拿到了一個令人驚歎的好成績畢業後卻還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職員。直到我在職場摸爬滾打幾年後,我才醒悟過來,高考只是人生的開始。如果把高考思維帶入職場,那你就輸定了。

高考贏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全面發展,絕不偏科。但現在如果給你一套職場的入門測試,測試完的結果,你的A項能力很優秀,而B能力卻遠遠落後於他人。這時候你會怎麼辦呢?加強自己的A能力,還是加強自己的B能力呢?

成了高考贏家,卻成不了人生贏家!

高考思維的人會加強B能力的鍛鍊,攻克B的種種難關。讓AB能力達到一個平衡良好的狀態,全面發展自己,展現一個儘量完美的自己。確實,如果你想成為高考贏家,肯定不能有明顯的偏科。

職場思維卻完全相反,職場思維的人願意拋棄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加強自己,提高能力。於是在努力之後,你的能力成了拔尖的,所有的人一想到這個能力就會想到了你,一想到你就想到了這個能力。如果你的同事要創業,一想到找合夥人就第一時間找你,如果有一流公司想要招聘這方面的人才,認識你的朋友就會推薦你。

你現在想明白高考思維和職場思維有什麼不同了嗎?簡單來說,大學畢業後如果所有的人全面發展,盡力去彌補自己的短板,那麼不管有多少“人才”,都會被“裁剪”成方方正正的普通優秀人才。每個人只在乎彌補自己的短板,人與人之間優秀的差異就會消失。

成了高考贏家,卻成不了人生贏家!

追求高考成績好,我們必須全面發展,避免偏科,才能拿到穩定的高分。但這種高考思維能讓你求學路上取得成功,未必也能讓你求職成功。

但看到這就會有很多人反駁我了,不是有“木桶效應”嗎?一個木桶能裝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板長。那職場是沒有短板就能發展的更均衡嗎?比如很多人會問:“我的缺點會不會使我失去更多工作機會呢?”

成了高考贏家,卻成不了人生贏家!

當然會,但大家不要忘了,現在不管是工作室還是公司,沒有孤軍奮戰,有的都是合作和團隊。當你的優勢正好是團隊的短板,那你就是團隊求知若渴的人才。雙十一大戰剛過,我們看看馬雲,曾經高考失利,都是被數學拖後腿。但他的英語能力很強,假如當時他創建公司的時候,需要數學好,那他直接招攬一個數學人才也比自己苦苦學數學來的好。就算現在,阿里計劃未來要靠大數據賺錢,但需要馬雲有很強的技術能力嗎?但馬雲需要技術能力突出的人才啊!

職場中的人,更注重的是團隊發展,每個人都有突出的優勢,強強合併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你看為什麼谷歌、蘋果、微軟這些聲名顯赫的公司,都是兩個人一起創建的。蘋果的創始人喬布斯和沃茲,一個是營銷和設計人才,一個是技術人才。這就是現在職場所需要的,在某個領域能力突出的人才。

成了高考贏家,卻成不了人生贏家!

我們都明白,什麼都會一點的人,只會越來越平庸。想成為人生贏家,技能在於精而不在於多。你需要的不是高考的平衡思維,而是職場的優勢思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