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要懂得拒絕,不要做老好人

很多初入職場的人就是這樣的“好人”,總希望給同事留下好印象,更害怕拒絕之後會影響同事之間的關係,於是久而久之,有求必應,慢慢就這樣變成別人稱作的

“老好人”

我們身邊都有老好人,所謂“老好人”,就是性格隨和厚道,不懂得拒絕、缺乏原則性的人。職場老好人,幾乎是每個職場菜鳥都會遇上的困擾。同事把各種不屬於你工作範圍內的事情都丟給你,打印、送文件什麼瑣碎跑腿的事情都是隨口就推給了你,有時候明明自己忙的一團亂,卻總是不懂得如何拒絕。


在職場,要懂得拒絕,不要做老好人


然而在職場你要知道,你的薪水取決於你解決問題的層次,而不是做了多少工作。這種性格的“隨和性”影響了你的薪水,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你總是無法勇於拒絕那些不合理的工作要求。

與其說自己是老好人,不如說是自己對工作沒自信。

曾經剛進入職場的我,也犯過“老好人”的毛病。那時候我是新手一個,什麼都不是很懂,所以本著啥都想學,啥都要學的心態,覺得沒事兒多幫幫同事的忙,和同事之間的相處搞好關係,往後說不定人家也會多幫幫我,或者多照應自己。

在職場,要懂得拒絕,不要做老好人


然而,如果是有空餘時間倒還好說,其實我的直接領導給我佈置的任務每天都不少,自己都忙不過去。有一次,團隊一個比我早兩年的同事,說手中的資料要改的太多了,還有一個報告沒有完成,讓我幫忙把報告整理一下。

我傻呆呆的便答應了,那天上班花了不少時間都在幫她做事。到了晚上七點,領導要我彙報工作,而我自己的任務卻沒有完成,領導問我為什麼沒有完成工作。我傻傻地說自己在幫誰誰誰,他直接質問我:“是老闆給你發工資還是她給你發工資?你問問她,你幫她完成工作,她的工資能不能分你一半!?”

我啞口無言,他接著說,“你自己工作沒有完成,如果不是說你無能,那就是你不懂得管理和規劃時間,怪得了誰?我看了一眼自己幫忙的那個同事,她好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在旁邊連看都不看我一眼,當時自己真的委屈得眼淚刷的一下就不爭氣的落下來了。

在職場,要懂得拒絕,不要做老好人


之後,我的上司語重心長地告訴我:“職場注重的是工作效率、個人價值,不是交朋友談感情的場所,工作之餘幫忙同事是可以的,但不要把自己的本職工作給忘了。職場不需要你花費精力做老好人。

每個職場老好人大致都是這樣的,他們害怕衝突,不敢拒絕,尤其在領導或者前輩面前,更是分不清,如果拒絕了,會不會發生什麼嚴重後果?在他們的心裡,都藏著一些無法言說的話,如果一開始就拒絕或者表現自己無法勝任,會不會被瞧不起?會不會被認為自己能力不足?

如果多為領導考慮些,領導會反過來替我考慮嗎?雖然不是奢望人人都喜歡我,但至少不要有人討厭我,不幫忙會不會被人認為自己不好相處,或者之後也被同事冷落、排斥?

在職場,要懂得拒絕,不要做老好人


其實說到底,“老好人”就是因為過分在意領導和同事對自己的評價,只好硬著頭皮接受來自同事、前輩的不合理要求,希望藉此之後在工作上也能得到其他幫助。

但其實,這不僅是一種人際問題,更是對自己工作沒有信心的一種表現,因為人要懂得,真正厲害的人,一直都很明確自己的工作職責,他們總是優先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才去考慮是否有足夠的精力去幫助別人。

職場中有三種老好人,他們分別是認知型、習慣型、情感逃避型老好人。美國作家布萊柯曾經在《不懂拒絕的老好人》一書中提出,一個人之所以會願意去做老好人,是因為他們總想著取悅別人,也叫做“取悅症”,就像心理學中的“討好型人格”。


在職場,要懂得拒絕,不要做老好人


先來說一說第一種,認知型老好人。這一類老好人的人生準則就是獲得所有人的喜歡,他們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認可。

郭冬臨的小品《有事您說話》裡塑造了這樣一個老好人形象:

為了幫同事買火車票,自己穿著棉襖扛著被褥去火車站排了整宿的隊;

為了幫科長的忙,攬了自己不能攬的活,甚至自己貼錢進去。

他希望得到別人的普遍認可,他相信討好能讓自己免遭他人的拒絕或者刻薄的對待,他覺得這麼做是理所應當的。他認為把缺點藏起來,變成別人希望成為的那個樣子,別人就會肯定自己,覺得自己好、重視自己。

這一類人,首先要糾正的是取悅他人的心態。擺脫依賴於他人看法而獲得自我認可的滿足感,不要總是注意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位置,不必過於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這樣才能真正的重視自己。

第二類好人是“習慣型老好人”。這一類人很少說“不”,自己忙的累死累活的,卻不願給他人施加任何一點壓力,然後就自己疲於奔命,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

這種模式時間一長就會陷入沉重的自我虧待中,到最後,連最簡單的人際交往都會讓自己心煩。不僅傷神傷身,而且往往容易傷害和身邊親近人的關係。擺脫這種“無私”,最先要打破“盲目利他”的習慣。

在職場,要懂得拒絕,不要做老好人


還有第三種老好人是“情感逃避型”的,這類老好人是由逃避消極情緒導致的,他們選擇自我逃避那種“害怕”的情感,意在保護自己。簡單的說,他們認為,順從是最好的處世法則。然而,真正的順從,是在為人處世中跟從自己的內心。

逃避模式會持續,“恐懼感”會加劇,陷入惡性循環。所以這類人首先要從內心處給自己機會去處理憤怒、應對沖突,才能擺脫控制權在別人手中操縱自己,這才是指標又治本的地方。

雖然說很多“老好人”初衷的幫助是好的,但一味地有求必應只會讓他們變成沒有能力的“好人”。

在職場,要懂得拒絕,不要做老好人


而真正的“好人”,是在幫助過別人之後還能讓別人心存敬意的能力者。席慕容說:“發出的聲音永遠是有用的!” 要學會拒絕,不要做沒有原則的“老好人”。

曾經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一個人常跟室友點相同的外賣,他知道室友喜歡吃外賣裡的滷蛋,於是經常把自己外賣中的滷蛋夾給他吃。久而久之,室友習慣了他給的滷蛋,有時候甚至自己去把他外賣中的滷蛋夾走。有一天,他想自己常常這個滷蛋的味道,於是將滷蛋吃了,室友過來發現他外賣中沒有滷蛋,張口就問:“我的滷蛋呢?你把它吃了?”

這樣的事情相信身邊的常常遇到過。我們對別人好的時候他們會習以為常,而突然有一天,你不在對他們好的時候,他們會站在你對她好是理所應當的角度上去指責和抱怨我們。

所以你要明白,當他們習慣了這種不停的幫助的時候,他們的心裡就會發生變化,會明顯的滿足,久而久之也不再會有感激。在職場中這樣的人很多,通常情況下,不敢否定對方的人,往往是缺乏自信、沒有實力的人。他們擔心如果自己不幫助別人,別人就會指責自己。

可是我們真正要明白的是,職場中最重要的原則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努力做事,而不是去刻意迎合別人。拒絕別人的請求,不代表你不近人情,更不代表自私。你要知道,當你越想討好所有人的時候,往往結果是誰都討好不了的,幫助別人並不是越多越好,尤其在一開始的時候。

在職場,要懂得拒絕,不要做老好人


所以,當別人給你提出請求的時候,你要思考的是,你能不能在你的本職工作之餘,有能力去做好這個事情。你可以想一下,如果沒有實力幫助別人時,還勉強的答應別人,反而會耽誤了別人獲得更有效幫助的時間。

大部分人礙於直接拒絕會得罪他人,所以總是閃爍其詞地回覆:“我回頭再答覆你”。這樣留給對方希望,最後又拒絕別人的行為反而更容易得罪別人。如果自己做不到,就不要答應別人,把想法告訴對方。這樣才會得到別人的諒解和尊重。

另外,如果對於別人的問題你有更好的解決方法或者更好的人選,也是可以推薦的。所謂授之於魚不如授之以漁嘛。

在職場上要獲得尊重,靠的是你的人格和為公司創造的價值,而不是靠你隨叫隨到的無原則、無底線的幫助他人。我們要做的是一個好人,而不是做一個不懂拒絕的“老好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