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球“職業化”發展不宜盲目東施效顰

中國足球“職業化”發展不宜盲目東施效顰

近日,對中國足協抽調一批青年足球運動員組織集訓的計劃,引發了一定的爭議,甚至有言稱此舉為“職業化”發展的一種倒退。

那麼對於包括足球、籃球等競技體育項目的數十載的“職業化”發展,到底應如何看待呢?

競技體育項目取得成績的根源

對於男子足球與籃球等備受關注的競技體育項目所經歷二十餘年的“職業化”進程,實際上就是一個簡單效仿歐美各國足球聯賽與全美籃球聯賽的過程。

但我們首先要理解,隨著訓練環境、訓練設施、技戰術運用,包括運動員身心健康、營養搭配等各層面信息基本完全公開、透明化的今天。使得歐美足球與全美籃球於世界高人一籌的原因,並非缺乏約束的走訓制度,亦不是當今各聯賽對運動員的高曝光度與過多商業包裝。

實際上真正確保愈發趨於高強度對抗的運動項目取得成績的核心因素,主要取決於運動員先天身體素質的基本保障。特別是在高速奔跑、高強度對抗下運動員體能儲備、核心力量、爆發力、平衡能力、協調性、柔韌性等綜合因素所決定對身體的運用方面,如今國人的綜合身體素質與歐美運動員依然相去甚遠,身體的各方面能力也很難達到相互兼容。過度注重身體力量訓練往往導致缺乏體能保障與必要的靈活性,而過度注重不惜體力奔跑的速度與體能儲備又往往導致身體對抗能力的嚴重不足。

當然從清、民兩代所保留影像資料與當時各國橫向對比就能直觀的發現,百餘年頻繁動盪的社會環境使得國人身體素質所積累的差異並非一朝一夕能迅速彌補,所以在一些身體對抗強度愈發激烈的運動項目中,國人短時間難以獲得優異成績本身也是身體條件約束下無可厚非的。當然此前確實存在人員選拔與培養機制的缺失,但並不能一味將其全部歸咎與國內聯賽的非職業化。

而那些國外聯賽中場外生活極其放縱的、或來自非洲地區缺乏紮實基本功的運動員真的比我們對技戰術的理解更深刻嗎?實際上反觀國內聯賽尚未“職業化”發展前的足籃球等體育項目,當時運動員所展示出的意志品質、拼搏精神、技戰術作風,包括取得的成績並不亞於“職業化”發展二十餘年的今天,甚至尤有過之。但與成績優異的國家相比,這一代運動員所面臨的差異依然來自身體素質的侷限。

而時至今日,無論是足球、籃球各項目的管理層,在國內運動員身體素質不能於極短時間內得到根本性突破的前提下,一味效仿、學習各國聯賽的所謂“職業化”模式,學習各國對運動員大量的商業包裝,實際上都只是一種隔靴搔癢。

中國足球“職業化”發展不宜盲目東施效顰

對競技體育的態度

所謂競技體育,無非社會逐漸明細分工發展下,對身體素質、身體特長、身體極限的展示與比並。通俗說其根本上只是茶餘飯後人們的一種消遣方式。

身體條件的差異雖然導致華人、包括整體東南亞地區運動員對於高強度對抗類項目成績的缺失,但故諺有云: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在注重身體協調性、靈活性的小球、體操、跳水、包括棋牌類項目中國人亦可於世界舞臺技壓群雄。

但國人所謂“百年積弱”的歷史觀念以及經濟建設起步的落後,所導致於全球環境中打下的“追趕者”烙印,都使我們產生了嚴重的自卑心理。這種心理導致國人往往無論大小、事無鉅細的於各個領域急於證明自己、急於擺脫外人的“歧議”,害怕被別人小覷。

實際上當今的時代,正視自身優劣、對競技體育這種消遣、比並形式保持良好心態並不會一味受到外人小覷,但國內對於足籃球等備受國際矚目、自身身體素質又難以駕馭的競技項目,一味追求以自身弱勢去挑戰別人長處,過於拔苗助長、苛求成績。導致國內聯賽以頻繁招攬走向職業生涯末期的“天價”外援、外教等不合理手段急於求成。而這種過於驕縱與心態失衡則反而導致了享受“天價”待遇與球隊高人一等待遇的外援缺乏約束、頻繁違約,甚至對聯賽、球隊抨擊言論不絕於耳,也自然導致害怕被人小覷的結果適得其反。

當然隨著生活質量、營養水平以及當下全民鍛鍊風潮的來臨。如今黃種人已經在田徑類項目中具備了對世界一流的衝擊和挑戰。同樣隨著運動員身體素質的不斷提高,足籃球等項目的成績亦自然應隨著時間的推移取得相應的進步。

而管理層針對國內聯賽中急功近利下暴露出的種種問題自然虛對症下藥、及時根治,不宜於不同基礎上一味東施效顰、邯鄲學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