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村:话说秦岭

丁小村:话说秦岭


在汉水上游,众多的山峦庇护着河流两岸舒缓的原野,使它成为一条绿色鲜朗的河谷走廊,这是汉中盆地。在这个长200多公里、宽不足100公里的河谷盆地的北部边沿,地势缓缓抬升,秦岭高大逶迤,从东到西绵延1000多公里,成为视野中一道优美的弧线。

自古至今,秦岭突兀横亘,是一道难以越过的天堑,成为我国地理上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人们对于翻越秦岭有着追求梦想般的执着,这种执着一点儿也不亚于人类之于飞翔的梦想。中原人要到达秦岭以南的汉水流域、大巴山地区和四川盆地,必须翻越这座巍峨的高山。关于秦岭,喜爱漫游的古代大诗人们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句。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翻越一座秦岭,等于抵达了高不可及的天空。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座梦幻般的大山,阻隔了人们回故乡的路。

大自然的伟力造就了秦岭,在数亿年的地球地理变迁中,它慢慢隆起,成为横亘在大地上的一道脊梁。从四亿多年前的陆地抬升,三亿多年前的加里东运动,两亿多年前的海西运动,到一亿多年前的印支运动,秦岭逐渐脱离大海,度过漫长的成长期,成就了它雄伟的身姿。在最近的一亿年中,这大片的山地处在运动之中,被剥蚀、被拉动。在它的北部,地壳被侵蚀、剥离,下陷后形成了广阔的平原。在它的南部,大地分裂,在秦岭、巴山之间,形成了缓缓跌落的坡度,发源于南坡的众多河流,清澈流淌,汇入汉江,形成了小块儿的河谷盆地。巴山山区成为过渡,巴山以南大地沉陷,形成了肥沃的四川盆地。

秦岭以北沉积了厚厚的黄土,这里成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在渭河两岸,浑厚的黄土地上生长着金黄的麦子,也掩埋了无数的王朝,留下了宫殿、庙宇、陵墓和废墟。

秦岭以南流淌着清澈的汉江,它汇聚了秦巴山间的河流,生长了稻麦,将清澈的水源送入长江,成为长江最重要的支流。

横亘在大地中央的这道脊梁,注定成为我们视野中不可忽略的一道风景:它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它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分界线,它是我国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的主要分水岭……

秦岭不是一座山,它是一组山的群雕。

它西起甘肃、青海两省边境,东到河南省中部,由西到东,山岭逶迤连绵,在一千多公里的中原大地上,隆起成为一道俊朗而优美的弧线。它就像一组巨大的屏风,峡谷和河流构成了它的褶皱,河流像是彩带,舞出一个个袖珍的山间盆地。这片苍莽广袤的山群,仿佛是一首音韵和谐的诗歌,是造化天工描摹大秦岭的清音和绝响。

这是一座梦幻般的山脉。

当你攀上一座高山,它可能是秦岭众多山岭之一,站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岭上,放眼望出去,就像看到一座巨型的沙盘,举目皆是山。在秋日灿烂的阳光下,群山光暗分明,耳边呼啸作响的风声与沉默的群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在倾听中变得沉默而庄严。

那些望不到边际的山岭,让人感觉到秦岭的宽阔博大和气势恢宏。头顶纯净的蓝色天空,使人的心境超越了尘俗;山边翱翔的苍鹰,在天空欢乐地长啸,提醒你此刻离洁净的天空更近;还有那苍莽的群山背负的林莽,赋予了空气更多的清新和湿润,也会使你的呼吸变得有如梦幻般的纯净。

这是山的诱惑。仿佛一种神秘的力量,穿越了群山,直接抵达你的心灵。

登高望远,不仅仅是一种仪式,它是自古以来人们对于高山的崇敬,对于天空的梦幻,对于攀越和飞翔的诗意想象。

秦岭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兵灾战乱,移民开垦。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秦岭北坡尚有较为丰富的森林。尽管秦岭巴山地区的森林破坏较晚,但由于临近咸阳、长安等古代都城,秦岭成为这些都城的主要建筑用材和薪柴的供给地。在明清两代,大量南方灾民、战乱移民移居秦岭巴山地区,秦岭深山的植被也受到破坏。新中国成立以后,秦岭作为我国重要的林区,建立了一批森工企业和采伐基地,森林被大量砍伐利用,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末,秦岭林区边缘缩小了近50公里。作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庇护所,秦岭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区域之一。但是由于森林破坏、林地缩小,秦岭中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面积大量缩减,严重破碎化。

2006年10月,我去秦岭南坡的洋县长青自然保护区采访。

这里曾经是著名的采伐基地,大量的林业工人曾经在这里修筑起林区公路,刀斧声声,带锯刺耳,倒塌声恸,森林震颤……我们走进林区,爬上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岭,看到的是大片低矮的次生林,引进的日本落叶松长势茂盛,覆盖着荒凉的林区,在视野中呈现一片金黄。这种植物的引进,现在来看是一种错误,它的生命力如此旺盛,竞争力如此强大,使得一些弱小的植物没有了立足之地,低矮的高山竹木和生长缓慢的高山植物都被它赶出了领地。20世纪80年代,著名的北大教授潘文石曾经在这里观察研究大熊猫10多年。但是由于植被的破坏、竹林的缩小,现在长青林区的大熊猫已经为数不多了。著名的熊猫专家雍严格告诉我,造成大熊猫重要生活来源缩减的罪魁祸首,就是这种引进的物种——日本落叶松。但是满目疮痍的山林需要恢复,人们试图用一种速生的物种来迅速恢复绿色的山岭。渴望大树快长,这种急切的心情,使人们忽略了大自然的内部机制,日本落叶松是速长的、竞争力极强的物种,它的侵入却欺凌了弱小的植物,比如大熊猫的重要食物——竹子。走在长青林区,沿途都有当年潘文石教授和助手跟踪研究大熊猫的观察点,现在被修建成一个个观察所,但是大家都知道,在这里一睹大熊猫的身影已经很难了。当年,潘文石教授就是在这些地方,与熊猫对视。现在,喜爱生态旅游的游客在这些地方只能望着这些水泥建筑物,用想象来填补视野了。

长达一年多,我在秦岭南坡的山区走访。走在山间,众多的山岭让我目不暇接。那些高大的山岭让人仰视,那些翠绿的植物让人心灵纯净,而山间流淌的清澈河流,仿佛使我的目光更清晰了。在秦岭南坡的众多山间河谷中、缓缓下降的坡地上,村庄显得隐秘而又闲适。人们为了与外面的世界接触,修起来条条公路,飘带似的公路蜿蜒在山间。这些穿越山岭的道路,把观光的人带来,把来自繁华世界的信息传来,也惊扰了宁静的大山,惊动着生活在那些隐秘角落的动物。它们是小心翼翼的,对于它们数万年乃至更长久的遗传记忆来说,尚未积累与人类打交道的经验。所以,躲避成为它们唯一的方式。秦岭地区动物区系中的旗舰物种是大熊猫,秦岭亚种是中国大熊猫重要的分支。这种古老的孑遗动物,天性谨慎,生活孤独而又闲适,它们的生命中除了吃和睡,就是躲避。每当想起这种令人怜惜的动物,我就不由自主地做仰望的姿态,向秦岭致敬!这座高挺的脊梁,庇护着这些存活得异常艰辛的生物,也成为我们视野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它是珍稀生物的避难所,也是野性的天堂。这片翠绿的山岭成为一座清洁的家园。


丁小村:话说秦岭


秦岭是中国一条带有多重特殊意义的分界线,山脉南北两侧的地理、人文景观差异明显。《秦岭南坡考察手记》作者丁小村集中在秦岭南坡陕西段一带走访,对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进行考察,记录了沿途迤逦的自然风光,对某些恶化的生态表达了深深的忧虑,也介绍了山村的变迁和山民的民俗活动,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对秦岭的热爱与敬畏。


丁小村,本名丁德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汉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97年开始小说创作,先后在《清明》《青年文学》等文学刊物发表作品二百多万字,多篇作品入选全国优秀小说年度选本,另有大量非虚构作品发表于《中国国家地理》等人文地理报刊。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玻璃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