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遗红灯舞传承由民间进入阜南校园

颍州晚报讯(记者 曹亚伟)近日(12月16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灯舞传承班,在发源地阜南县苗集镇杏集九年制学校开班。这标志着该县的红灯舞传承培训开始由民间走入校园。

据统计,2007年以来阜南县民间老艺人在政府的支持下,已经在村庄开设红灯舞培训班10余次,培养红灯舞传承人200余人。

省级非遗红灯舞传承由民间进入阜南校园

该图来自网络

红灯舞在阜南流行已久,据考证,红灯舞源于唐朝,流传于淮河流域,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发源地阜南县苗集镇。

老艺人代代相传,红灯艺人贡唐王为师祖。相传当年唐王李世民前线惨败,退守谷河南岸的项延城,采纳了谋士的意见,利用当地玩灯的习俗,和大臣们换上百姓的服装,由唐王扮演红灯的伞把,大臣们敲锣打鼓,大摇大摆出城玩灯,成功逃出乱军的包围。

后来,唐王做了皇帝,封玩红灯的“伞把”为“灯主”,特赐黄马褂。艺人玩灯被尊为“上艺”,“红灯伞”可以放到正屋当中“敬着”,艺人可以在正屋里吃饭。在旧社会,一般的“戏子”是没有这个待遇的,这就是阜南县淮河沿岸玩“红灯”的艺人把唐王敬为“师祖”的缘故。

红灯舞表演朴实自然,说唱幽默、恢谐,用锣鼓伴奏,演员们踩着锣鼓点翩翩起舞,锣鼓一停,便即兴演唱或望风说柳或托物言志或借景唱情,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90年代初,红灯舞参加第二届安徽省花鼓灯汇演,获得二等奖。随后,阜南县组织专业人员,对红灯舞做了充分调查、摸底,经搜集、整理并投入专项经费进行抢救性挖掘和保护。

2013年,红灯舞被列为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12月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更好地传承红灯舞这一优秀文化遗产,从2007年起,阜南县政府、阜南县文广新体局、苗集镇政府就开始支持民间老艺人在村里开办红灯舞培训班。至今已开办培训班10余次,培养红灯舞传承人200余人。

此次,培训班由民间走入校园,标志着阜南县的红灯舞传承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阜南县苗集镇杏集九年制学校20名女生、20名男生成为本次传承培训班的学员。他们将在老艺人和专业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系统学习这一民间舞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