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旅遊業觀察二達人西遊說“饢經濟”:舌尖上的新疆之美

文 / 王培霖

新疆旅遊業觀察二達人西遊說“饢經濟”:舌尖上的新疆之美

技術和商業系統的進步會帶來價值重估,當原先狹小的市場突然變得廣闊,原先家家戶戶的日常食品就成了有價值的商品,這一現象正在新疆土特產領域蓬勃發生。

曾經,乾果、精油、玉石一度是新疆電商“三大件”,因為他們保存期長、便於運輸,如今,隨著物流系統的快速提升,新疆的饢、鮮果、牛羊肉、棉花等各類優質土特產也紛紛變成日常商品,通過各大電商平臺“搭快車”走向全國,拉近著新疆與世界的距離。

饢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從日常食品變成了遠銷全國的商品。

“打了一輩子饢,從沒想過有天還能賣到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巴州尉犁縣阿克蘇普鄉53歲的貧困戶阿瓦汗·吾斯曼如此感慨,鄉電商服務中心接到各地訂單後,由客服人員統一調配下單、收購郵寄,她在家一天打5、600個“尉犁小油饢”,純月收入近4000元,與其他30餘戶貧困戶和120餘戶村民一同在家門口實現了脫貧致富。

30公里外的尉犁縣興平鎮達西村,讓人眼花繚亂的小油饢、牛奶饢、辣皮子饢、玫瑰花饢、果仁饢、玉米饢……達西其拉克饢協會已推出三十多個品種的饢, 36家會員按訂單統一規範加工製作,供應本地遊客和疆內外市場需求。“每天銷往烏魯木齊的玉米饢單品種就達3噸,‘尉犁小油饢’精品盒裝版更通過電商渠道走向全國各地。”在當地工作的買買提·馬木提說,有的社員一家每年打饢收入可達10萬元左右。

尉犁饢文化擁有2000多年的歷史,過去沒有統一標準化生產模式,雖然各鄉村裡打饢者眾多,卻形態各異口感不同。近年尉犁縣委、縣政府依託互聯網+發展提出“打造品牌、統一包裝”,申請了原產地商標“尉犁小油饢”,全縣形成8家規模化合作社,5家進駐電商平臺。2018年上半年,尉犁縣共外銷小油饢320噸、帶餡饢22噸,初步標準化、品牌化。

小至巴掌寬的“尉犁小油饢”,大至直徑60公分如車輪的“庫車大饢”,遊在新疆,無論在首府烏魯木齊西北路買“阿布拉的饢”,或在巴州、阿克蘇地區等南疆縣市買特色饢,都可以就地郵寄回內地,三天內擺上自家餐桌。尚未來新疆遊玩的人們,也可通過各大電商平臺一嘗新疆饢的美味。

不止特色饢產品,近年電商“快車”上還搭乘了阿克蘇蘋果、庫爾勒香梨、和田紅棗、庫車白杏等鮮果,精深加工真空包裝的大盤雞、烤肉、牛羊肉也上了各省市民的餐桌,駱駝奶、黑麥、蜂蜜、奶疙瘩、民族手工藝品、棉花棉被等土特產更是品種諸多,有些產品因為熱銷,價格也在逐漸上升。

據統計,2017年10月,淘寶網平臺408家新疆網商發佈產品數量近10萬個,同比增長三成。2018年第一季度,新疆企業通過網絡(國內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出售商品實現零售額35.9億元,同比增長51.8%。

市場正在浮現,而且增速極快。五六年前還只有乾果、玉石等耐存儲、易運輸的產品通過網絡走出新疆,但隨著交通物流、冷鏈加工、品牌培育等各方面基礎條件的完善,如今新疆電商發展勢頭十分迅猛。

跨境電商、農村電商等風生水起遍地開花,諸多國家級、自治區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鄉村帶動下,田間地頭的新疆土特產越來越多地走進全國千家萬戶,不僅豐富了人們的餐桌文化,也讓更多人先用舌尖品嚐到新疆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