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硬科幻”影片呼之欲出

作者 | 韓揚眉

截至2月10日,短短6天,影片《流浪地球》票房已突破19億元。帶著“劉慈欣”“吳京”“好萊塢水準”等標籤,從超前點映到首映,再到正式上線,影片口碑一路高歌猛進。

還未在影院正式上映,《流浪地球》已成為中國科技館首個收為館藏的電影作品。上映後,《紐約時報》稱其“標誌著中國電影製作新時代的到來”。

然而,“叫好”聲中也伴有質疑與“吐槽”,有觀眾表示煽情太生硬、劇情邏輯不夠清晰,也有專家認為科學上存在漏洞。

科幻的“硬”與“軟”

攜帶30萬噸燃料的超大型“領航者號”空間站、工業機械化運作的地下城、威猛“炫酷”的行星發動機及其噴射的藍色強光柱、被冰封的地表,以及洛希極限、重元素核聚變等科學名詞……

如此置景與製作,無論是媒體、影評人,還是科幻迷和普通觀眾,都給予《流浪地球》“中國首部硬科幻片”的超高評價。

“《流浪地球》對科技感和未來感的呈現以及特效製作非常成功。”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饒駿告訴《中國科學報》,這與充滿高科技元素的一線好萊塢科幻片可分庭抗禮、並駕齊驅,甚至水準在其之上。

科幻電影有“軟”和“硬”之分,但在科學家看來,《流浪地球》或許暫時還不能冠以“硬科幻片”之名。

“‘硬科幻’與‘軟科幻’之分在於科技含量的多少。”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苟利軍告訴《中國科學報》。

在饒駿看來,“硬科幻片”應是以某一科學原理或技術為主題或背景,主要情節推進、場景表現、道具細節相對嚴格遵循現有物理法則,符合工程技術的應用情況和發展趨勢,特別是各項技術之間的平衡配套展示,這個是科幻片最容易產生bug的地方,做到位了才算“硬科幻片”。

而“軟科幻片”不是很注重技術、科學原理本身,甚至與科學技術關係並不大,而是在未來場景下,面對未知人性的變化。

科幻電影之“科學”

電影《流浪地球》一開始就交代了人類與地球“流浪”的原因:在不遠的將來,由於“氦閃”發生,太陽急速衰老膨脹,人類必須尋求新家園。

原著對太陽“氦閃”如此解釋,太陽內部氫轉為氦(過程伴隨能量釋放)的速度突然加劇,經巨型計算機計算,太陽的演化已向主星序外偏移,氦元素的聚變將在數秒內傳遍整個太陽內部,太陽將發生一次“氦閃”劇烈爆炸。地球面臨被氣化。

但在航空航天領域專家看來,人類完全不用驚恐,太陽“氦閃”發生的概率非常小,“但通過知道氦閃這樣的宇宙級天災,或許可以吸引人們多關注一下地球所處的空間環境,特別是地球萬物的‘衣食父母’——太陽的狀況,由此吸引更多人熱愛科學,去從事航天探索或者空間科學工作,為開拓人類未來更廣闊的生存空間作準備,這其實是科幻電影的社會價值”。饒駿說。

面對正在發生的災難,人類暫居地下城,並開啟救援行動第一步——在各大陸板塊佈設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停止自轉。

“領航員號”空間站執行“火種計劃”,以求避免流浪地球計劃失敗後人類的滅種之災。

受訪專家表示,從現有的科學認知以及人類的科學突破和工程技術的發展來看,建設行星發動機、地下城、“領航者號”級別的空間站這些行為已超出了人類未來數百年的全部技術、資源、力量所能夠實現的範圍。

科學性與工程可操作性都值得商榷,那麼應該如何看待科幻電影中的科學技術成分?苟利軍認為,科幻片之所以被稱為科幻片,有科學,有幻想,但並非所有的科學都要符合現有的認知水平和原理。

過去,太多的玄幻、仙俠、宮鬥影片充斥,《流浪地球》的出現讓人耳目一新,邁出了中國科幻電影的一大步。

《流浪地球》編劇、製片人龔格爾告訴《中國科學報》,在編劇過程中自己接觸了不少天體物理、理論物理方面的專業人士,他們都對科幻抱有相當的寬容心。“科幻作品需要做到邏輯自洽,其次遵循基本的科學原理。在此基礎上,展開想象,以精彩的劇情,向觀眾展示一段動人的故事。儘管我們的故事不能做到完全科學嚴謹,但對於激勵大眾對於科學領域的關注與討論有促進作用,這也是我們製作科幻電影的初心。”

“未來,科幻電影要與科學結合起來,尤其是在科技創新成果湧現,迫切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培養和薰陶科學精神的歷史關頭,中國需要‘泛科幻’的影視作品,用各種形式展現科學,展示第一生產力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甚至哪怕是幻想也好。”饒駿說。

中國特色之“空間故事”

《流浪地球》有亮點、有槽點,也有很多淚點。

劉啟對執行太空任務的父親不理解,以及父親犧牲時的悲慟;生死關頭,中國航天員在父子情與人類命運之間選擇後者;寵愛孫子孫女的姥爺付出了自己全部的情感和生命;即使有犧牲也要堅定目標執行任務的地球聯合政府軍人……

與歐美科幻片所呈現的英雄主義、個人主義不同,《流浪地球》表達是“中國式”的。

饒駿高度評價“這是唯一一部講好了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科學故事的影片”。

在他看來,儘管與原著相比,幾乎80%的電影情節是全新的再創作,但這種創作並非元素毫無邏輯的堆砌。“非常具有中國特色,在災難面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心理活動、個人故事就是這樣的,換作外國人就不是。”

龔格爾告訴記者,《流浪地球》的主題是“希望”,描繪的是人類這一誕生在太陽系的渺小物種,在茫茫宇宙中的自強不息。

“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式的話題,災難是人類共同面對的。在生死存亡之際,最終整個人類還是應該聯合起來解決問題。”苟利軍說。

《中國科學報》 (2019-02-11 第4版 綜合)

注意!微信又雙叒叕更新了......

此次改版後,每個用戶最多可以設置12個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往常的大圖封面展示。為了不錯過科學網的推送,請根據以下操作,將我們“星標”吧!

點擊“中國科學報”進入公號頁面→點擊右上角的···菜單 →選擇“設為星標”,搞定!

中国“硬科幻”影片呼之欲出
中国“硬科幻”影片呼之欲出
中国“硬科幻”影片呼之欲出中国“硬科幻”影片呼之欲出
中国“硬科幻”影片呼之欲出

請按下方二維碼3秒識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