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是中國歷史悠久的白酒

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銘刻在銅器上)都有“酒”字。《尚書說命》記載:“若作酒醴,爾為曲糵”。最早的文獻記錄是“鞠糵”,發黴的糧食稱鞠,發芽的糧食稱糵。中國酒史十分久遠,可追溯到遠古時代。據考證,釀酒在我國原始社會已經很興盛。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演變,當今仍有許多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酒業。

茅臺

這些都是中國歷史悠久的白酒

總所周知,茅臺酒是我國當仁不讓的國酒,其歷史淵源在漢代已有了記載。

據《史記》記載,建元六年唐蒙出使南越國(今茅臺鎮所在的仁懷縣一帶),帶回當地所產枸醬酒進獻漢武帝,漢武帝飲後讚美“甘美之”,這成為茅臺酒走出深山的開始,此後,一直作為朝廷貢品享盛名於世。

唐宋以後,茅臺酒逐漸成為歷代王朝貢酒,通過南絲綢之路,傳播到海外。

到了清代,茅臺鎮酒業興旺,“茅臺春”、“茅臺燒春”、“同沙茅臺”等名酒聲名鵲起。“華茅”就是茅臺酒的前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偈盛燒房”將其產酒正式定名為茅臺酒。清《舊遵義府志》所載,道光年間,“茅臺燒房不下二十家,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清代詩人鄭珍詠贊茅臺“酒冠黔人國”。

1949年前,茅臺酒生產凋敝,僅有三家酒坊,即:華姓出資開辦的“成義酒坊”、稱之“華茅”;王姓出資建立的“榮和酒房”,稱之“王茅”;賴姓出資辦的“恆興酒坊”,稱“賴茅”。一九五一年,政府通過贖買、沒收、接管的方式將成義(華茅)、榮和(王茅)、恆興(賴茅)三傢俬營釀酒作坊合併,實施三茅合一政策——國營茅臺酒廠成立。

汾酒

這些都是中國歷史悠久的白酒

說起杏花村汾酒,使人想起那句杜牧的“借問酒家何處有,路人遙指杏花村”,這說明杏花村汾酒的起源至少在唐代或唐代以前。

據資料顯示,杏花村新石器文化遺址出土了約6000年前的釀酒和飲酒器具。在1400多年前,此地已有“汾清”這個酒名。當然,1400多年前我國尚沒有蒸餾酒,史料所載的“汾清”、“幹釀”等均系黃酒類,我國的白酒,包括汾酒等名優白酒在內,都是由黃酒演變和發展起來的。《北齊書》中記載,北齊武成帝高湛從晉陽寫給河南康舒王孝瑜的文書中說“吾飲汾清二杯。勸汝於鄴酌兩杯”。

宋代以後,由於煉丹技術的進步,在我國首次發明了蒸餾設備。1975年從河北省青龍縣出土的金代蒸酒的鋼製燒鍋,可證明至少在宋代我國已有蒸餾酒。宋《北山酒經》記載。“唐時汾州產幹釀酒”,《酒名記》有“宋代汾州甘露堂最有名”,說的都是汾酒。汾酒是古老的名酒之一,為唐以後歷代文人墨客所稱道。

明清以後,北方的白酒發展很快,逐步代替了黃酒生產,此時杏花村汾酒即已是蒸餾酒,並蜚聲於世。自1916六年汾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一等優勝金質獎後,其聲譽更是宇內交馳,名聲大噪。

五糧液

這些都是中國歷史悠久的白酒

五糧液的產地在四川省宜賓市,宜賓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自古充斥著多種文化,五糧液的酒文化便產生於此,發揚於此。

在秦漢時期,宜賓地區就,釀製出了各具特色的歷史美酒。目前有史可考的,諸如先秦時期僚人釀製的清酒、秦漢時期僰人釀製的蒟醬酒、三國時期鬏鬏苗人用野生小紅果釀製的果酒等,都是當時宜賓地區少數民族的傑作。

到了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589年),彝族人採用小麥、青稞、大米等糧食混合釀製了一種咂酒,從此開啟了採用多種糧食釀酒的先河。

在唐代,戎州官坊用四種糧食釀製了一種“春酒”。唐代詩人杜甫大約在公元743年到了宜賓,他嚐到了春酒和宜賓的特產荔枝,即興詠出“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的佳句。春酒後來便改名為“重碧酒”了。

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宜賓紳士姚氏家族私坊釀製出了“姚子雪曲”,採用大豆、大米、高粱、糯米、蕎子五種糧食。“姚子雪曲”是五糧液最成熟的雛形。

到了公元1368年的明朝初年,宜賓人陳氏繼承了姚氏產業,總結出陳氏秘方,五糧液用的就是“陳氏秘方”。此酒兩名,文人雅士稱之為“姚子雪曲”,下層人民都叫“雜糧酒”,這就是而今五糧液的直接前身。保留至今的明朝老窖,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現仍在使用。

1909年,陳氏秘方傳人鄧子均將酒帶到一個家宴上。晚清舉人楊惠泉品嚐了以後說:“如此佳釀,名為雜糧酒似嫌凡俗,而姚子雪曲雖雅,但不能體現此酒的韻味。此酒是集五糧之精華而成玉液,更名為‘五糧液’是一個雅俗共賞的名字,而且顧名可思其義。”自此五糧液美名問世,悠悠盛名,已將達一個世紀。

瀘州老窖

這些都是中國歷史悠久的白酒

瀘州老窖是我國最古老的四大名酒之一。

據瀘州出土文物考察,瀘州酒史可追溯到秦漢時期,這可從瀘州出土的漢代陶角酒杯、漢代飲酒陶傭以及漢代畫像石棺上的巫術祈禱圖上得到證明。

宋代,瀘州以盛產糯米、高粱、玉米著稱於世,釀酒原料十分豐富,據《宋史食貨志》記載,宋代也出現了“大酒”、“小酒”之分。所謂“大酒”,就是一種蒸餾酒,經過臘月下料,採取蒸餾工藝,從糊化後的高粱酒糟中烤製出來的酒。而且,經過“釀”、“蒸”出來的白酒,還要儲存半年,待其自然醇化老熟,方可出售,即史稱“侯夏而出”,這種施曲蒸釀、儲存醇化的“大酒”在原料的選用、工藝的操作、發酵方式以及酒的品質方面都已經與瀘州濃香型麴酒非常接近,可以說是今日瀘州老窖大麴酒的前身。

元、明時期瀘州大麴酒已正式成型,據清《閱微堂雜記》記載,元代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瀘州也釀製出了第一代瀘州老窖大麴酒。明代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的施進章研究了窖藏釀酒。現在唯有可考究的為明代萬曆年間的舒聚源作坊窖池,距今也有400多年的歷史。該糟房留傳下來的窖池即是現在尚在使用的瀘州老窖明代老窖池。

劉伶醉

這些都是中國歷史悠久的白酒

劉伶醉酒產於河北徐水,保定市徐水區地處冀中平原中部,西靠太行山脈,東臨白洋淀。這裡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土地肥沃、水質甘美、物產豐富,為釀酒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釀酒業自古發達,是我國北方著名的酒鄉。

有關徐水釀酒的最早記載,還是始於司馬光的《資治通鑑》:“黃帝戰蚩尤於涿鹿,合符示信於釜山(今徐水),用當地美酒大宴各部落首領。”可見,早在5000年前,徐水就開始盛產美酒。

在徐水,自古又有“釀美酒,贈甘醇”的習俗。據史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徐水釀酒業就異常發達,並以盛產“千日酒”而遠近聞名。而有關徐水盛產“千日酒”的說法,最早又見於西晉時張華所著《博物志·雜說下》。

公元287年前後,西晉名士劉伶聞聽督北疆諸軍事大臣張華,通過對少數民族採取積極的安撫政策,順應民情民意,大力發展當地經濟,使邊患不斷的北疆很快變得“遠夷賓服,四境無虞,頻歲豐稔,士馬強盛”,一派富足景象,便不遠千里來張華駐地徐水訪友張華,徐水所產“千日酒”美酒,更使“病酒”的劉伶終日醉於酒中,流連忘返,並最終客死徐水。

到北宋年間,徐水釀酒業又有了進一步發展。尤其是著名的“澶淵之盟”簽訂後,設於徐水境內的“安肅”、“遂城”兩大榷場,承擔起了宋、遼之間繁重的民間貿易,使北宋的香料、茶葉、瓷器、象牙、絲織品等物資源源不斷被運往遼國,徐水所產釀酒也被遼國所接受,並源源不斷被運往遼國境。

到“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安肅縣(今徐水)境內有燒鍋達30餘家。其中‘潤泉湧’燒鍋(劉伶醉前身)產酒以‘酒質清純,酒香怡人’而聞名,遠銷北京地區,購者蜂湧。”

民國初年,有名的愛國志士王琴堂就任徐水知事後,積極以“實業報國為己任”,為推動徐水工業盡心盡力,尤其為推動徐水傳統釀酒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也從而使徐水釀酒業得到了持續發展。

西鳳酒

這些都是中國歷史悠久的白酒

始於殷商,盛於唐宋, 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遠在唐代就已列為珍品,是我國八大名酒之一。鳳翔是民間傳說中產鳳凰的地方,有鳳鳴岐山、吹簫引鳳等故事。唐朝以後,又是西府臺的所在地,人稱西府鳳翔。酒遂因此而得名。史載此酒在唐代即以“醇香典雅、甘潤挺爽、諸味協調、尾淨悠長”列為珍品。蘇軾任職鳳翔時,酷愛此酒,曾用“花開酒美曷不醉,來看南山冷翠微”的佳句來盛讚西鳳美酒。

古井貢酒

這些都是中國歷史悠久的白酒

古井貢酒具有1800多年的酒文化歷史,據史書記載,古井貢酒的前身是“九醞春酒”,為曹操令手下人釀造。後曹操將“九醞春酒”及釀酒方法“九醞酒法”獻給漢獻帝劉協,獻帝大加讚賞,作為宮廷用酒。從此,亳州一帶釀酒作坊如雨後春筍發展起來。到了宋代,減店集已成了有名的產酒地,當地百姓至今還有“渦水鱖魚蘇水鯉,胡芹減酒宴貴賓”的說法。

明代萬曆年間,閣老沈鯉在萬曆帝的慶典上,把“減酒”當作家鄉酒進貢朝廷,萬曆帝飲後連連叫好,欽定此酒為貢品,命其年年進貢,“貢酒”之名由此而得。到了清末,特別是民國時期,百姓不堪重負,致使糟坊荒蕪,工人背井離鄉,古井也隨之復歿。

1959年.政府為重振"貢酒"雄風,幾次撥款興建古井酒廠,以恢復"貢酒"的生產。那些失散的公興糟坊的傳人又聚集在一起,相繼發掘出南北朝時期的古井和明代釀酒用的發酵池,在採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實行科學配方和技術革新,終於釀造出色、香、味俱佳,有獨特風味,自成一家的古井貢酒。

劍南春

這些都是中國歷史悠久的白酒

巴山鍾靈,蜀水毓秀。綿竹坐落在著名的U型釀酒帶,釀酒歷史已有四千餘年,廣漢三星堆蜀文化遺址出土的陶酒具和綿竹金土村出土的戰國時期的銅罍,提樑壺等精美酒器,東漢時期的釀酒畫像磚等文物考證,《華陽國志·蜀志》、《晉書》等史書記載都可證實:綿竹產酒不晚於戰國時期。

在唐朝,綿竹成熟釀酒技藝下誕生的“劍南燒春”傾動朝野。劍南燒春更作為宮廷御酒而被載於《後唐書·德宗本記》。這是載入正史的四川名酒,也是中國尚存的唐代名酒,是綿竹酒文化史上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因此,劍南春一直以“唐時宮廷酒,盛世劍南春”為傳承宗旨。

時至宋代,綿竹釀酒技藝在傳承前代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釀製出“鵝黃”、“蜜酒”,其中“蜜酒”被作為獨特的釀酒法收於李保的《續北山酒經》,被宋伯仁《酒小史》列為名酒之中。

明末清初,戰亂不斷,人口銳減,綿竹農業荒蕪,經濟蕭條。依附於農業發達而產生的劍南春傳統釀造技藝受到巨大威脅。直到清康熙年間才逐漸恢復,出現了朱、楊、白、趙等較大規模釀酒作坊。劍南春酒傳統釀造技藝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中國酒文化以其悠久的歷史、博大精深的蘊涵而在世界酒文化之林中。中國的酒文化必能和中華文明一樣,源遠流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