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經:簡析臺灣生活文創型社區的發展歷程及開發經驗

生意經:簡析臺灣生活文創型社區的發展歷程及開發經驗

摘要:生活文創型社區是臺灣社區營造的一大特色。在經過了點的示範、線的聯結、面的擴散後,社區營造結合生活文化特色元素,從不同的資源視角切入,發展出生態文創、產業文創、工藝美術文創、古蹟文創、族群文創等不同主題的社區特色。臺灣生活文創型社區營造的經驗是:特色文化的多維度開發、注重文化與生活的結合、遵循一定的社區營造規律。這對大陸文化社區再造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臺灣;生活文創型社區;社區營造;開發經驗

現代意義上的社區營造起源於日本的“造町運動”,是為了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通過重構社區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而達到促進落後地區經濟發展的目的。我國臺灣地區效法日本的“造町”、西方的“社區培力”、“社區復興”等理論,結合對地方文化產業的挖掘,走出了一條符合臺灣地區的特色道路,再現了社區活力,使得文化、產業和經濟得以復興。分析臺灣文創社區的營造過程,對大陸開展社區再造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臺灣生活文創型社區的開發溯源

生意經:簡析臺灣生活文創型社區的發展歷程及開發經驗

臺灣的社區發展意識,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臺灣“內政部”將社區發展當作社會福利政策而提出,在各鄉村組織中規劃了4000多個社區,從社區居民共同需要出發,整合和運用各種資源,從事綜合建設,以達到提高社區居民生活質量的目的。由於“社區發展工作”以政府為導向,未注重調動和發揮民眾的力量,且社區劃分依然以行政區域為標準,導致了社區結構和發展模式一元化,居民參與度低、凝聚力不夠等狀況,最終阻礙了社區工作的推進。

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後,由於社區居民感受到了生活品質停滯不前甚至惡化,注意到都市計劃、生活環境、地方文化等出現了問題,社會運動和抗爭事件不斷上演。同時,新的意識、時勢、領域正在崛起,地方文化的生命力也開始萌芽。最終,臺灣的社區營造經歷了“點的示範”、“線的聯結”、“面的擴散”幾個階段,孕育出了“社區總體營造”的運動。

生意經:簡析臺灣生活文創型社區的發展歷程及開發經驗

1、點的示範

在第一階段(1994-2002年),受日本宮崎清教授對社區概念的啟發:“社區是各自有其固有歷史的人類生活空間”,政府和學術界對社區有了新的理解,社區從一種空間範疇變成了一種共同體的生活方式。[4]臺灣“文建會”於1994年正式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結合前期實踐的經驗,此次社區總體營造以文化藝術為切入點,引導臺灣社會重新思考空間、文化、產業、草根民主整合等課題,從而達到凝聚社區意識、改善社區環境、建立社區文化特色的目的,使社區發展有了更加多元化的思考。

臺灣“行政院”從1994 2000年劃撥126億臺幣,用於執行“社區文化活動發展”、“充實鄉鎮展演設施”、“建設縣市主題展示館及文物館”、“輔導美化地方傳統文化空間”四項核心計劃。自1999年起,臺灣“文建會”提出“地方文化產業振興計劃”,輔助地方政府推動“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1999年“9-21”地震重創臺灣中部地區後,社區營造活動出現了極大的轉變。社區重建活動的定位不僅是恢復舊貌,同時應結合時代的發展,為社區建立新的價值目標,利用當地的特色產業,變危機為轉機,實現社區振興。例如,南投埔里桃米生態社區,通過豐富的生態資源開發生態旅遊產業;南投中寮鄉社區,則以農業為主題,建設和開發了“植物染”和“有機文化村”等特色產業,發展了地方經濟。

從社區角度看,在臺灣社區總體營造倡導的初期,各地區就有了社區開發的實踐,但此時在理念倡導、人才培育、產業振興,或是景觀改造等方面,大多是以個別的、單一據點的示範性作用來推動,期待經過運作良好的示範性社區作為觀摩學習、經驗交流、模式構建的依據,從而為擴大全面性的推動打下基礎。從政府和NGO(非正式組織)層面看,“文建會”、“營建署”、“衛生署”、“環保署”、“農委會”、“行政院”等部門都從自己的角度開展工作,導致了資源的重複配置和浪費,社區開發亟需進一步整合。

生意經:簡析臺灣生活文創型社區的發展歷程及開發經驗

2、線的聯結

從2002年開始,結合第一階段營造過程的反思,“行政院”在“挑戰2008”第10項“新故鄉社區營造計劃”中開始注重“行政社造化”,思考如何透過政府部門的整合協調,能使個別社區在執行不同政府部門的計劃時,能有整體性的思考以及成果的積累,避免各項社區工作在推動時產生相互牽制,甚至資源重複浪費的情形。計劃推動的重點,也從之前的理念倡導、人才培育,轉進到更為具體實際的產業活化振興與創造生活環境空間的新風貌。2004年,“行政院”將分佈在許多政府部門的項目計劃加以歸類,重新定位,提出“臺灣健康社區六星計劃”,將社區營造的工作劃分為,產業發展、社福醫療、小區治安、人文教育、環保生態、環境景觀六大方面,以便各部門在執行計劃時,清楚地發現自我定位及與其他單位的連接口,並在合作中檢視自身,發現不足,從而更好地利用各方資源。

在這一階段,社區營造主要是以創造與開發“由下而上”的參與式展開,社區居民在營造的過程中發揮了主導作用,真正實現了陳其南教授在社區營造運動中的觀點,即“社區總體營造”的目標,不是隻在於營造一些實質環境,最重要的是在於建立社區共同體成員對於社區事務的參與意識,提升社區居民在生活情境的美學層次。所有這些理念的指向,最後都將導致一個結果:“社區總體營造”不只是在營造一個社區,實際上它已是在營造一個新社會、營造一種新文化、營造一個新的“人”。換句話說,“社區總體營造”工作的本質,其實就是在“造人”。而政府機構部門由相對於第一階段的直接參與式,變成了輔導式,主要是推動社區產業轉型升級,利用地方文化資源,進行文化環境開發、產業開發、文化之旅開發、社區培力開發等方面,激發社區自主意識,永續經營發展,促進社區與企業、民間組織或藝術團隊多方結盟。

生意經:簡析臺灣生活文創型社區的發展歷程及開發經驗

3、面的擴散

2007年,“行政院”提出了社區營造的二期計劃“磐石行動:新故鄉社區營造二期計劃”,標誌著社造運動進入了第三階段。一方面,很多社區在營造運動中已走過了十幾年,除了自身成長以外,也有了協助其他社區的能力;另一方面,為了資源配置和更大範圍的利用,社區應走出據點,與其他臨近的社區建立合作關係,對周邊的人、事、物進行聯結,以求再一次突破和提升。

在這種背景和形勢下,臺灣“行政院”提出了“地方文化生活圈”的概念,結合“地方文化環境發展計劃”,形成了雙核心計劃,以期達到積累社區營造成果,擴大營銷效應,以點帶面的效果,從而形成“社區網絡效應”,讓社區從日常生活、環境生態、經濟生產等方面尋求實踐,內化為臺灣民眾生活行為的模式,讓社區走向永續發展的道路。

生意經:簡析臺灣生活文創型社區的發展歷程及開發經驗

的社區營造觀點

日本宮崎清教授主張將社區的議題分為“人、文、地、產、景”五大類,在共同的社區意識基礎上,對社區進行開發和實踐。宮崎清的社區營造內容下圖:

1、在社區造“人”方面

旨在培養社區的凝聚力,鼓勵及加強社區居民參與的熱情。社造活動要以滿足社區居民的需求為前提,對社區人際關係進行經營,從而分工配合共同完成社區的營造與運營,為社區居民創造生活福祉。

2、在社區造“文”方面

生意經:簡析臺灣生活文創型社區的發展歷程及開發經驗

主要是社區居民共同參與歷史文化延續、藝文活動經營,以及社區文化的終身學習能力培養。在每一個社區中,經過歷史的積澱,一般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如社區的歷史文化和古蹟文化,技藝的傳承文化,社區共同的習俗和祭祀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服飾文化等。對這些文化不斷地加以傳承和積累,是進行社區營造最重要的一種精神財富。

3、在社區造“地”方面

生意經:簡析臺灣生活文創型社區的發展歷程及開發經驗

主要是對地理環境的保育與特色發揚,對當地特色進行延續,比如與生俱來的自然資源、根據當地氣候及地形等自然條件發展出來的農業產業等。同時,對當地特色的記性梳理和開發,對當地在開發過程中所需的相關設施進行配套和完善。

4、在社區造“產”方面

主要是對地方特色產業與經濟活動的集體經營,如結合地方傳統產業進行新議題研究與開發,對產業的故事、創意、體驗、生命力與營銷等一系列活動進行規劃。

5、在社區造“景”方面

生意經:簡析臺灣生活文創型社區的發展歷程及開發經驗

主要是社區公共空間營造,如社區自然景觀的開發和改造、對傳統景觀的修復、獨特景觀的創造、社區綠化、公園的建設等,從而達到社區生活環境的永續經營。

隨著社區營造的不斷髮展,臺灣學者和社區實踐組織者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對以上這5個方面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總結。認為社區營造的方法不止百種,每個社區都有自己的特色,都可結合不同的資源,從不同的視角切入,構成了具有臺灣多元地方特色文化的社區營造現狀,呈現出不同主題的多樣化社區表現形式。

臺灣生活文創型社區開發現狀

經過20年的社區營造,目前在臺灣“文化部”社區通註冊的社區共有6000多個,這些社區各具特色,但大多數的“營造元素”都來自於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以生態資源為主題,形成的生態文創社區;以產業資源為主題,形成的產業文創社區;以傳統工藝為主題,形成的工藝美術社區;以古蹟文化為主題,形成的古蹟文創社區;以族群文化為主題,形成的族群文創社區等。

1、生態文創社區

生態文創以發現“自然”為主,包含相對原始的自然環境、具有當地特色的人文風貌,在未受干擾的自然地區中,瞭解、欣賞當地的自然資源,以生物多樣性與棲地的永續使用為原則,對當地的特色生物、植物、山川等進行充分挖掘,形成豐富外延的社區形態。

生意經:簡析臺灣生活文創型社區的發展歷程及開發經驗

例如,具有代表性的桃米生態社區,在專家考察社區資源後,發現當地有豐富的生態物種、原生植被、溪流山巒、溼地等。於是,以自然保育的發展為主題,構成了桃米生態村社區再造的要素。在開發出“青蛙老闆”這一社區代表性物種以後,帶動了桃米社區的旅遊經濟產業,並在這一導向下,發展出解說員、餐飲及民宿業等社區產業,進而青蛙手工製品、社區居民日常活動也相繼推出。在整個社區營造過程中,社區居民充分表現出自主能力,挖掘出自然、人文及產業環境的整體價值,為居民創造了高質量的社區生活、收入及福祉,朝向永續的生態社區方向前進。

2、產業文創社區

地方文化產業強調了當地的產業特色與生活文化,也述說著所在地的生活歷史過程與產業結構變遷。通過對當地產業的挖掘,結合文化的加值、轉化、創新,可建立獨特的社區產業及開發營銷模式,塑造地方新興經濟價值與發展契機,提升產業的市場價值與特有形象。

生意經:簡析臺灣生活文創型社區的發展歷程及開發經驗

例如,埔里酒廠以盛產紹興酒聞名,主要是以甘美的“愛蘭甘泉水”釀造而成。在社區營造活動的思考中,結合產業文化的思考,認為酒廠展售中心如果只是賣場,是沒有根的,必須要與當地文化、工藝、產業、觀光相結合,同時也要有酒文化的內涵,才會有發展。於是通過釀酒產業,以“文化釀酒”為主題,設立了產業觀光酒廠、開發紹興宴及紹興酒香美食、創設酒文化館,為埔里酒廠所在社區創造出另一種驚人的營業效益。

3、工藝美術社

在社區營造活動的推動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從工藝扶植計劃出發,企圖從各社區自有的工藝角度出發,以振興工藝,導引社區工藝自主發展為目的,進而建構出地方工藝文化群落髮展的願景。工藝在進入社區中所產生的學習、研究、創發、生產、使用等活動,也是發展社區工藝必須一一扣連的價值活動。在這樣的創新價值鏈的思維之下,形成了獨特的工藝美術社區發展模式。

生意經:簡析臺灣生活文創型社區的發展歷程及開發經驗

生意經:簡析臺灣生活文創型社區的發展歷程及開發經驗

例如,白米社區附近盛產江某樹,加上在“日據”時代受日本穿木屐的影響,於是形成了臺灣木屐的供應地。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木屐被塑料拖鞋所取代,木屐產業隨之凋零,木屐工藝傳承困難。隨著社區營造的展開,白米社區在社區實踐者的帶動下,將木屐工藝作為營造的重點,通過結合體驗,讓社區工藝作為產品,有了許多文化上的附加值及產品形態上的多樣性。社區企業賣的不只是木屐,而是獨特的木屐村生活體驗,它包含了各種可能性。既是一種生活方式,也充分呈現出地方特色通過體驗形式的消費形態。因此,不斷吸引遊人到此來活絡社區,造就了木屐工藝的不斷再生。

4、古蹟文創社區

在地方文化的發展上,各種古蹟資源是非常珍貴的文化資產。在特定的時期,它們曾經發揮過重要的作用,是一種歷史象徵和地方特色,甚至揹負著歷史保留的重擔。對現有的古蹟展開保護,將現有的古蹟資產與現代新元素進行結合,導入社區營造的活動中,並發展相關產業和特色,為其注入生機,形成了主題鮮明的古蹟文創社區營造活動。

生意經:簡析臺灣生活文創型社區的發展歷程及開發經驗

1912年,日本殖民期間施行街道改造計劃,將大溪和平路拓寬,產生了牌樓立面與騎樓空間。大溪鎮街市興起建屋風潮,紛紛採用當時日式巴洛克式浮雕山牆,並混入本土建築色彩,築起一幢幢精緻美麗的樓坊。隨著時代變遷,大溪逐漸沒落,昔日美麗的街景也被無規劃的開發弄得面目全非。在受到社區營造活動的影響之後,老街的居民開始意識到恢復老街原有風貌的重要性。通過開展“和平老街傳統空間美化工程”,並以傳統木器為特色,形成了“形象商圈”,發展出相關產業及特色生活,為老街注入了一股新的生機,並振興了地方各行各業,帶動了觀光發展。

5、族群文創社區

由於在生產、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地理上靠近、語言上相近、血統同源,文化同根的一些民族聚合體,他們聚集而居,相互影響,形成了特有的族群文化。在臺灣社區營造的過程中,特殊的族群同樣也產生了特色的營造過程。如客家文化就是族群文化的一個代表,隨著遷移的發生,客家人的特質與各地文化相互融合,表現在語言、風俗、習慣和文學藝術上,體現了特有的族群氣質,在社區營造的中形成了又一種特色。苗栗大湖草莓文化園區,就是客家社區開發中的族群文化社區代表。

生意經:簡析臺灣生活文創型社區的發展歷程及開發經驗

在苗栗大湖區客家聚集地,客家傳統文化的遺失,讓當地政府意識到進行文化振興的重要性。傳統客家聚落與“綠色產業”結合推進,從而達到傳承、宣揚及保留客家文化的目標,使得傳統客家聚落活化再生。大湖鄉由於交通及地理位置的限制,沒有較大型的工業,但卻是草莓的主要產地。當地很早就開發出了觀光草莓園的項目,但一直以來操作方式都是遊客來此觀光采果,僅侷限於農產品的銷售。隨著社區營造的進行,社區實踐者開始結合草莓特色,設置出草莓文化館、讓遊客在採果踏青之餘,能集娛樂、賞景、教育為一體,在帶動旅遊發展的同時,能讓遊客對當地客家文化有所瞭解,進而帶動客家文化博物館、客家文化節等活動的發展。

地方特色社區營造,已成為臺灣社區營造的一大亮點。通過對文化的充分挖掘,在政府的引導之下,由下而上地調動社區居民的參與積極性與社區凝聚力,培養社區營造的共同意識,帶動了社區環境、社區產業、社區福利、社區教育、社區文化的全面發展,形成了臺灣社區營造活動百花齊放的特色。

臺灣生活文創型社區開發經驗

經過多年發展,臺灣特色文化社區的開發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獨特的模式,也對社區營造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了反思。

1、注重特色文化的多維度開發

生意經:簡析臺灣生活文創型社區的發展歷程及開發經驗

在臺灣社區營造的開發實踐中,專家學者和社區實踐者分別從不同的維度,對社區進行剖析,主要分為:

(1)文化分佈維度。很多專家學者在最初進入社區時,首先要對該社區的文化分佈進行全面的瞭解。藉助於繪製臺灣文創社區文化地圖的方式,揭示該類型社區分佈特點及構成元素,從宏觀層面上進行總體判斷,形成了確定社區營造主題的依據。

(2)文化類型維度。從不同的文化類型出發,開發的社區模式包括:族群文化社區、民俗文化社區、生態文化社區、傳統產業文化社區、農業產業文化社區、民間工藝文化社區、古建築文化社區、美食文化社區、傳說文化社區等,創意社區呈現多維度。

(3)文化資源維度。從“人、文、地、產、景”等5個類型,在對當地特色文化資源進行全面分析後重點展開。如某些社區以“人、文”為主要資源,帶動其他文化資源的發展;有些地區則以“地、產”為主要資源,帶動其他方面的發展。通過對社區最重要的文化資源進行評估,形成社區營造的主線。

(4)文化發展維度。文化有一個積累的過程,從演化的角度,不斷考察當地文化的演變過程,對一些處於消亡或休眠狀態的文化進行思考,是否可作為社區營造的關鍵資源,並在傳統文化中加入新的要素,從而碰撞出新的創意元素,達到社區文化活化的目的。

2、結合“生活”,發展文化創意社區

文化創意產業是以文化的獨特性為核心,透過內容來創造價值的產業。基於對“文化即生活”的思考,臺灣地區將“文化”定義在更加廣義的層次,形成了獨特的“生活文化創意產業”,包括核心知識、高質美感、深度體驗3個核心。創意的挖掘來自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食藝遊憩、自然樂活、心靈空間、茶禪一味、原鄉風情、人文風尚、傳藝體驗等。

生意經:簡析臺灣生活文創型社區的發展歷程及開發經驗

通過總結臺灣社區營造的過程不難發現,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與“生活”的結合異常緊密。不同類型文創社區雖然營造的過程有差異,但對文化與生活的結合認知卻非常一致。社區營造的過程,表現在社區創意來源於生活,同時也服務於生活;社區產業來源於對生活的思考,同時也映射到生活中。由於思考的層面考慮到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所以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才能形成自下而上、全民參與、集思廣益的現象。

3、遵循一定的社區開發規律

臺灣社區營造的過程是一個“融合、轉化、反思、再構建”的動態過程。在營造過程中,思考社區所處的階段尤為重要。配合社區的發展過程,臺灣政府部門和NGO部門也在不同階段採取了不同的支持和引導措施。

(1)在第一階段的融合過程中,注重對社區資源之間、社區居民一政府-NGO-學術團體之間、社區產業之間的融合問題加以思考和實踐。

(2)在第二階段的轉化過程中,注重對資源到價值的轉化思考,如對文創資源的歷史活化;傳統產業到生活文創型產業的轉化;社區文化的符號化轉化等方面進行重點關注。

(3)在第三階段的反思過程中,能夠接受並不完美的營造過程。在社區營造中積極面對問題,探討社區凝聚力提升問題、社區營造元素持續性問題、社區資源分配問題等,從而為社區獲得進一步的營造能力提供有價值的參考經驗。

(4)在第四階段的再構建過程中,打破固有思維,對社區培力體系、總體營造體系、跨社區資源整合體系進行充分的再構建,構成一個螺旋形上升途徑,有助於在社區營造中突破“瓶頸”,進而達到永續發展的目的。

結論與啟示

文化資源具有高附加值、低消耗性等特點。在提倡新農村建設和新社區建設的背景下,通過“文化+社區”的形式,從社區的獨特生活文化特色出發,提升社區再造的資源價值,從而滲透到社區經濟、產業、福利等其他方面,推動社區實現跨界融合和發展,能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基礎。

臺灣生活文創型社區的營造之路,為大陸提供了可參考的模式和經驗。從“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導社區營造,到“自下而上”的居民主導社區營造,臺灣經歷了社區的點、線、面的發展過程。在引進日本社區營造主題資源“人、文、地、產、景”理念的基礎上,結合地域特色文化和生活文化的實際情況,在營造過程中創造出了獨特的模式,形成了主題鮮明的特色社區。

臺灣在整個社區營造過程中,注重文化主題的多維度開發,更具有立體性。生活元素在社區文創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以生活文化為切入點,為社區營造提供了創意性視角。生活文創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建設主題內容,應遵循社區營造規律,從而使社區營造走向永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