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隊槍斃戰術的沒落,是什麼讓線列步兵退出歷史舞臺

上一篇寫到了關於排隊槍斃戰術的興起,線列步兵扎堆放槍雖然可以提高威懾力,或者取得更好的命中,但這原因並不飽滿。而是結成團的步兵為了更好的抵禦騎兵的衝擊,那麼線列步槍又是怎麼過時的?其實有幾個慢慢沒落的節點。

排隊槍斃戰術的沒落,是什麼讓線列步兵退出歷史舞臺

18世紀時,線列還是主流。但是隨著工業水平的逐步提升,線膛槍開始小規模應用。膛線迫使彈丸在槍膛內旋轉,讓火藥做功更久。彈丸出膛之後根據陀螺效應,在空中飛行更穩,精度更高。射程也從滑膛槍的100米之內提高到了200-300米。但是鑑於當時加工膛線的成本很高,僅有少量本身以狩獵為生的獵戶出於生計考慮,會購置和精通線膛槍。當然軍隊也看中了這批槍好,槍法也好的人,一種叫做“獵兵”的兵種開始在歐洲出現。

排隊槍斃戰術的沒落,是什麼讓線列步兵退出歷史舞臺

獵兵不同於線列步兵,早期的獵兵更像一種偵察兵或者小股騷擾部隊的形式進行特種化作戰。到了拿破崙時期,獵兵開始三三兩兩一組的分佈在戰場。憑藉手中高精度,遠射程的線膛槍,遊走於樹林,戰陣之間。看到騎兵就打,射程的提高使得獵兵之間的支援網絡也大,一股騎兵如果去追獵兵。往往會被周邊兩三百平方米內的零零散散的線膛槍打成篩子。

排隊槍斃戰術的沒落,是什麼讓線列步兵退出歷史舞臺

但是呢,早期的線膛槍有個問題。因為塞得是抱著油紙或者油布的彈丸,而彈丸有需要直徑略大於膛線才能在飛出去的時候旋轉。這就導致從槍口裝彈丸很麻煩,大了吧塞不進去,小了吧轉不起來,氣密性也不好。直到19世紀中期,直徑略小於膛線,但是尾部掏空,讓火藥燃氣脹開尾部以貼合膛線的米涅彈的出現。這解決了線膛槍最尷尬的問題,它將步槍的有效射程提升到了4-500米,彈丸甚至能飛到900米開外還能保持殺傷力。

排隊槍斃戰術的沒落,是什麼讓線列步兵退出歷史舞臺

美國南北戰爭時候開始大量的應用米涅彈,這會是線列步兵開始被掃進歷史垃圾堆的開場曲。當步兵開始普遍裝備線膛槍之後,騎兵根本沒得混。步兵在幾百米之外看到個騎兵那麼大個目標開心的一B,結果就是騎兵從戰場衝鋒的主力,變成了只能偷偷打側翼的輔助。沒了騎兵的威脅之後,步兵扎堆的意義也不存在了,而且扎堆步兵還容易被當做一大坨活靶子打。

排隊槍斃戰術的沒落,是什麼讓線列步兵退出歷史舞臺

再到了19世紀60年代普丹、普奧戰爭中,後膛裝填的德萊塞針發槍將槍支的射速提升了5倍,而且可以趴著裝彈,不用像以前一樣傻站著從槍口裝彈。至此,線列步兵已經是戰場退出時,但壓垮它的最後兩根稻草則是——無煙火藥取代黑火藥,讓子彈射程和精度進一步提高;使用自動裝填原理的馬克沁機槍的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