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爵位正常是長子繼承,如果長子也立功封爵了,父親的爵位應該由誰繼承?

黃花大小夥子ii


當然是其他的兒子啦。古代奉行的嫡長子繼承製,是一種規定繼承順序的制度,而並非規定繼承資格的制度。嫡長子優先的同時,並沒有否定其他子嗣的繼承權。

在爵位傳承之中,如果長子或者嫡子立功,擁有了另外的爵位,那麼原本父輩傳承下來的爵位可以選擇其他子嗣繼承。而且如果父爵夠高,而嫡長子額外擁有的爵位比較低,後來也可以加爵於一身並不矛盾。


古代爵位制度歷朝歷代都有所不同,並非所有的爵位都是可以世襲制的。比如在宋朝的封爵,都沒有其子孫後代可以世襲傳承的規制。也就是父親受爵,父亡爵終,其爵位並不能由其子孫繼承。

明朝與清朝的爵位,可以子孫傳承。明朝施行世襲罔替,而清朝除了鐵帽子王之外,普遍施行降等承襲制度。


爵位一般由嫡長子優先繼承,其他諸子受封低等爵位。若嫡長子無法承爵,則從庶子中挑選繼承人繼承爵位,如果連庶子都沒有,那就要立嗣了。古代“有子立子,無子立嗣”,可以從同輩的近支子侄中選人來繼承自己的爵位。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朝的光緒帝載湉。載湉本來是醇親王奕譞的嫡長子,但他被入嗣,醇親王爵位就由庶出的載灃繼承。
清朝很多王爵都選擇立嗣,比如和碩果親王允禮無子而終,雍正帝將自己的小兒子謙妃所生的弘曕過繼給了他。

不過,這也是封建時代宗法制度越來越完善的產物,而在兩漢時期施行郡國並行制,當時很多諸侯國就是因為沒有子嗣繼承王位而國除爵斷。一般來說,爵位繼承人被額外封爵使得父爵無人繼承的情況非常罕見。


澹奕


爵位繼承不是長子,而是嫡長子。

如題所示,估計所問應是嫡長子同樣封爵,父親爵位誰繼承?

如此,父親爵位依舊是嫡長子繼承。畢竟國法與禮法均不允許其他兒子繼承,而且父親的爵位代表的是家族宗祧地位。這兩個爵位會被皇帝合併,通常是以父親爵位為主進行整合。極少情況下才會另外安排。

比如,父親是二等(世襲遞降爵)縣公,嫡長子是三等侯(不世,終身爵),則該公爵大體不降鄉公或侯爵,維持在二等縣公。

如果父親是一等(與國同休)縣公,則該爵屬世襲罔替,不會降低。至於是否晉升爵位,也是極少的,也需皇帝去考慮。

特別情況下,如果嫡長子爵位高於父親,最終結果也大多是整合爵位。假定父親是二等藍田鄉侯,嫡長子是二等三原縣公,則調高父親爵位等級,新爵為二等藍田縣公,嫡長子原爵應折算的獎勵轉為實封戶或年金增加。

當然,在這裡也不是說萬事絕對。但拋開有爵嫡長子選其他兒子繼承父爵,或者嫡長子爵位比父親高,都是比較少的情況。


四川達州


確切的說是:古代爵位正常是由長子繼承,注意是嫡長子,不單單是長子,嫡長子是正妻生的第一個兒子。舉例說,一家可能有六個兒子,比如正室夫人生的孩子排行2,5,6;側室生的孩子排行1、3、4;那麼廣義的長子是側室生的排行第一的兒子,但是嫡長子確實正室夫人生的排行第二的兒子。

嫡長子繼承製是我國從西周就開始的繼承宗法制。如果嫡長子也立功封爵了,爵位傳給嫡次子,如果再沒有嫡子了,才可以傳給庶子,在庶子中按長幼順序繼承。

但是一般情況下都是嫡長子繼承爵位,即使功勞大也是如此,比如明朝開國名將常遇春之子常茂有功仍然承襲爵位封鄭國公,常茂死後沒有兒子,才把爵位傳給其弟弟常升。


萊駒為右


嫡長子繼承,如果嫡長子爵位比承襲的高可以由嫡次子承襲,也可以由嫡長子承襲但還是以最高爵位稱呼,至於如何承襲由皇帝定奪,恩自上出。但是後代承襲還是以嫡長子承襲的世襲爵位承襲。只有沒有嫡子的情況下才會考慮長子。清朝就不說了。


昨夜有風36386966


皇帝說了算。皇帝指定其家族內誰繼承就是誰繼承。


風來翰墨香51008135


參考明初徐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