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混戰計之金蟬脫殼

三十六計:混戰計之金蟬脫殼

存其形,完其勢;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

註釋:

巽而止蠱:語出《易經·蠱卦》。

  保持陣地原形,保留完整的既定陣勢,使友軍不懷疑,敵人也不敢妄動,要在他人困惑的時候轉移主力。

出處:

 “金蟬”就是人們常見的“知了”,“脫殼”是其由幼蟲變為成蟲的生理過程。古人很早就觀察到這種現象,並借喻到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如《淮南子·精神川》:“蟬脫蛇解,遊於太清。”佛家和道家也常藉此比喻得道者昇仙而去。元代以後此語使用更多,如元代馬致遠《三度任風子》:“天也,我幾時能勾金蟬脫殼,可不道家有老敬老,有小敬小。”《金瓶梅詞話》第三十五回:“那賁四巴不得要去,聽見這一聲,一個金蟬脫殼走了。”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二十回:“行(行者道)這個叫做‘金蟬脫殼計’:他將虎皮蓋在此,他卻走了。”用“金蟬脫殼”比喻某種軍事計謀,至少在元代以前就有了,如元代惠施《幽閨記》中寫道:“曾記得兵書上有個金蟬脫殼之計。”此計用於軍事實踐則更早,從歷代戰例中都可以看到。

+ + +

 金蟬脫殼,本來是說,蟬變為成蟲時要脫去一層殼比喻用計脫身,使人不能及時發覺。此計用於軍事上,則是通過偽裝擺脫敵人,撤退或轉移,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