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歷史“人物”並不存在,但很多人卻相信其存在,這是為什麼?

在世界各地的歷史上,都存在很多本身並不存在,但世人卻相信他或她曾經存在,甚至在其身上寄託了很多感情的人物。這樣的人物不僅中國有,其它國家也有,他們基本都帶有挺明顯的文化屬性,在不同文化裡也基本都是某種精神的象徵。


貂蟬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的虛構人物裡,名氣最大的肯定就是貂蟬了。因為她很早就被視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而且成為了每個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成語典故里的人物,也就是“沉魚落雁,閉月羞花”裡能夠使月亮都光彩盡失(閉月)的人。

這些歷史“人物”並不存在,但很多人卻相信其存在,這是為什麼?

但和其它三大美女都是真實歷史人物不同的是,其實正史裡並不存在貂蟬這個人。當然貂蟬故事的原型還是有的,《三國志》裡曾記載“布與卓侍妾私通,恐事發覺,心自不安”,也就是說呂布曾經和董卓的一個侍妾私通。但書裡卻從未提及這個侍妾的名字,王允獻貂蟬使連環計更是連歷史原型都沒有的。所以貂蟬這個名字和她故事的核心其實可以說都是後人根據《三國志》裡這一句記載想像出來的,其中當然也包括貂蟬的美貌了。

亞瑟王

亞瑟王是英國地區凱爾特人傳說中締造了不列顛的國王,在西方文化中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文化形象,因此也曾被多次搬上電影銀幕。除了2004年的那個以他為主角的《亞瑟王》電影,這個形象甚至在前兩年好萊塢科幻大片《變形金剛5:最後的騎士》裡也成為了其情節的核心元素。

這些歷史“人物”並不存在,但很多人卻相信其存在,這是為什麼?

亞瑟王雕像

在傳說里亞瑟王被魔法師格林養大,在追隨自己的圓桌騎士的擁護下擊退了入侵不列顛島的盎格魯撒克遜人,統一了不列顛,後來甚至征戰整個歐洲大陸,並遠征羅馬。甚至到今天,在英國的民間仍然有亞瑟王是不列顛守護神的傳說,有人仍然認為當不列顛陷入危機時亞瑟王就會迴歸世間,以不列顛之王的身份拯救其人民。但現代歷史學界普遍認為亞瑟王其實連比較接近的歷史原型都沒有,是不列顛民間把不同傳說人物的故事揉合在一起創造出來的一個純粹的傳說人物,雖然歷史上也不排除有個別方面和他類似的人,但關於他傳說的主體完全是虛構的。

花木蘭和楊門女將

把花木蘭和楊門女將放在一起是因為這些形象其實非常接近,都是在國危家難之時,挺身而出保家衛國的巾幗英雄。但其實這些形象也很難說是真實歷史人物做支撐的。花木蘭的形象最早出現在北魏時期的敘事長詩《木蘭辭》裡,說的大約是在北魏抵抗柔然入侵的戰爭中,有民女替父從軍的故事。但裡面只有一個木蘭的名字,而沒有說木蘭姓什麼。花木蘭這個名字其實出現得很晚,到明朝時徐文長把《木蘭辭》改編成劇本才給木蘭加上了個姓。而且木蘭的形象在正史裡沒有任何記載,唯一的依據就是民謠。

這些歷史“人物”並不存在,但很多人卻相信其存在,這是為什麼?

花木蘭的戲劇形象

而以佘太君和穆桂英為代表的楊門女將也可以說都是虛構的人物了。當然經過現代一些歷史學家的考證,佘太君這個人其實還是有歷史原型的,她就是楊繼業的歷史原型楊業的夫人,但她並不姓佘,而是姓折。因為在北方方言裡“折”很多時候會被讀成“shé”,所以在後來的戲曲等藝術創作裡被誤會成了“佘”。而穆桂英這個形象可能也有原型,因為正史記載楊延昭的兒子(注意是兒子不是孫子)楊文廣的夫人姓慕容,穆桂英這個形象很有可能是從楊文廣的夫人慕容氏身上演繹出來的。不過雖然姓名上還大致能找到形象來源,但傳說裡楊門女將的事蹟卻是完完全全沒有任何歷史記載作為支撐的了。所以楊門女將的形象也可以說是虛構的。不過具體形象雖然是虛構的,但在歷史上類似的英烈女性為國盡忠卻也不是沒有過的,所以花木蘭和楊門女將也和其它傳說人物一樣,可以理解成民間對那些真實歷史形象的一種歸納,這些形象所代表的精神也是不應被否定的。

荷馬以及特洛伊諸人物

在西方文化裡,《荷馬史詩》是和基督教《聖經》以及莎士比亞的作品一樣,具有基礎地位的文化符號。但按照現代標準,《荷馬史詩》裡的主要人物乃至被認為是《荷馬史詩》作者的荷馬這個人都沒有任何真實存在的證據。所以在17世紀以後,西方比較嚴肅的史學界也開始傾向於認為荷馬本身也是個虛構的人物,是古希臘時期大量失明樂師階層的一個象徵,而《荷馬史詩》也是在比較長的歷史過程中,由不同詩人創作的作品揉合形成的,並不是哪一個人獨自創作出來的。

這些歷史“人物”並不存在,但很多人卻相信其存在,這是為什麼?

描繪荷馬的近代歐洲油畫

所以在荷馬本人是否存在過都已經成為了爭議很大的問題之後,《荷馬史詩》裡所描繪的人物是否真實存在也就更加無從考證了。當然根據現代的一些考古發現,特洛伊戰爭或者與之類似的戰爭應該是存在的,因為在當地確實發現了戰爭的遺蹟,但是主流觀點認為戰爭純粹是為了爭奪當地的資源與控制權,跟什麼美女海倫以及《荷馬史詩》裡的主題沒有關係。

《水滸》裡的各位好漢

四大名著裡,其實《水滸》也塑造了許多非常生動的人物形象,以至於在現代還有人以《水滸》裡的人物作為自己人生的榜樣。但既然是文學作品,《水滸》裡那些好漢其實和其它文學形象一樣,多數都是虛構的,特別是那些最為生動的形象,比如魯智深、李逵和林沖等。但這裡桃花石雜談就不說這些完全虛構的形象了,而是說兩個有一些歷史原型基礎,而且也深入人心的形象。

這些歷史“人物”並不存在,但很多人卻相信其存在,這是為什麼?

明朝時宋江的戲曲形象

首先是宋江,這個是很多朋友都知道的。史書《東都事略》裡確實曾經記載“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所以有人建議“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這裡就把《水滸傳》前後核心的情節給勾勒出來了。但歷史上關於宋江這個人的記載也基本就這麼多了。其它那些他的江湖義氣和威名,以及他如何盼望招安,最後被毒殺之類的內容,也都是文學創作了。而另一個可能有歷史原型的人物是武松。根據《臨安縣誌》等史料記載,北宋時杭州知府衙門裡確實有一個名叫武松的提轄,而且他曾經為民打抱不平,把太師蔡京的兒子,欺壓民眾的杭州知府蔡鋆(yún)給殺了,但也因此被投入大牢,最後被拷打致死。所以雖然他和宋江也差不多是同一時期的歷史人物,但他們兩人其實是沒什麼交集的,不過《水滸》裡的武松確實應該是以歷史記載裡的武松為原型,其性格特徵是完全一致的。但要說明一點,縣誌作為歷史文獻其實可信度有時候並不算高,所以關於《臨安縣誌》裡的這些關於武松的記載,其實也是存疑的。

羅賓漢

和《水滸傳》裡的各位好漢差不多,英國的歷史傳說裡也有一位俠盜好漢,就是在中國也有很多朋友知道的羅賓漢。相傳羅賓漢是公元13到14世紀活躍在英格蘭中部諾丁漢雪伍德森林裡的一位好漢。關於他的傳說豐富多彩,也有很多版本。有的說他出身貴族,曾參與十字軍東征,回到英國之後不屑與腐敗的貴族為伍,落草為寇,成為俠盜。也有說法說他本身是個自耕農,所以反抗貴族權貴。不過這些傳說的共同點是他在裡面都是武藝高強,而且喜歡身穿一身綠裝。

這些歷史“人物”並不存在,但很多人卻相信其存在,這是為什麼?

傳說中羅賓漢的形象

羅賓漢也曾被認為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因為英國的古籍裡確實出現過這個名字。但現代觀點一般認為他也是很多綠林好漢形象的化身。因為從公元1227年開始,英國一些法官的案卷上就開始出現了“Robinhood”(羅賓漢)以及與之類似的名詞,但現代解讀一般認為這個名詞並不是指特定哪個人,而是當時對逃犯和亡命之徒的簡稱,以至於200年之後英國還有文件將一名重犯稱為“羅賓漢”。所以在某種程度上,這個名詞也等於英國版的“江湖豪傑”了。


所以在世界歷史上,名氣很大,很多人以為真實存在,但其實卻並不存在的人物其實哪都有。而這些形象的存在,其實在很大程度上也體現了不同歷史時代不同的文化情懷,所以這裡說明這些形象是虛構的只是讓大家更多地瞭解一些歷史事實,而並不是要讓大家輕視這些形象,或者將其所代表的精神徹底否定,這些形象在各國曆史上曾經起過的正面作用也是不可能被否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