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球大战中,明明踢死角破门更容易,为啥还有球员采用其他方式?

点球大战中,明明踢死角破门更容易,为啥还有球员采用其他方式?

体育让世界变得更加精彩,紧张刺激的体育赛事给我们平淡的生活又增添了一份别样的色彩,竞技体育也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激情和喜悦。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崇尚体育运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运动的身影,随着体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体育赛事的关注度也是越来越高了。足球作为世界体育大体育一直都拥有无数的球迷,经常关注足球的球迷们不难发现,在足球进行到点球大战的时候,球员打球门上角的死角破门更容易,为什么仍然有球员采用其他破门方式?

点球大战中,明明踢死角破门更容易,为啥还有球员采用其他方式?

在比赛进行到了点球大战的时候,有可能一次点球的射失与否有可能直接决定比赛的胜负乃至球队是否晋级乃至冠军的归属,可以说,此时此刻,承担压力的不仅是守门员,对于主罚队员来说,身上的负担甚至有可能比对方门将更大。将射门方向选在球门左右两个上角确实是守门员很难防守的角度,可以说是绝对死角,但是也因为如此,两个上角也是不容易踢中的,一旦控制不好脚法和力度,很容易射失或者被扑出,所以更多的时候,主罚球员会选择与门将进行心理战,诱骗门将提前移动或者向自己主罚的相反方向进行扑救,以达到更轻松破门的目的。

点球大战中,明明踢死角破门更容易,为啥还有球员采用其他方式?

当主罚球员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优秀的脚法,罚点球就会变的相对容易,举个例子,在2000年欧洲杯意大利与荷兰的点球大战中,“狼王”托蒂就用精妙绝伦的勺子点球成功戏耍了荷兰门将范德萨,帮助球队战胜荷兰队成功晋级。

点球大战中,明明踢死角破门更容易,为啥还有球员采用其他方式?

当然也有心理因素导致点球主罚失败的例子,这次还是意大利人,罗伯特巴乔可以说是当时的意大利队中脚法最出众的球员之一,但在1994年世界杯面对巴西队的点球大战中,巴乔成功骗倒了塔法雷尔,但是皮球没有如愿以偿的飞入球门左上角,而是高高飞出了球场,意大利遗憾落败的同时也成就了四星巴西。

点球大战中,明明踢死角破门更容易,为啥还有球员采用其他方式?

也有心理素质极端强大的门将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干扰对方主罚队员的例子,2005年欧冠决赛,AC米兰对阵利物浦,除了下半场的连扳三球,利物浦门将杜德克的面跳舞同样印象深刻,他在球门线上让人忍俊不禁的动作成功干扰了米兰的球星们,杜德克成功扑出了皮尔洛和舍甫琴科的点球,让所有球迷都铭记了“伊斯坦布尔之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