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文化印记:阳春砵仔玛

老板,买条鱼仔”

“对不起,我们这里只卖大鱼,不卖小鱼的”

“对啊,我就买那条大的鱼仔”

“都说没鱼仔啦,买鱼仔去金鱼店买,莫名其妙,丢你**”

“你哪里不是有很多鱼仔吗”,

买鱼的人,彻底凌乱,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

这是一个阳春人在广州买鱼的经历

家乡文化印记:阳春砵仔玛

广东阳春夜景

有别于广府话、客家话或广东其它地方的语言,

在阳春,有很多日常用语是不同于其它地方的。

鱼仔就是明显的例子,在阳春,无论大小,只要是鱼,一律统称“鱼仔”。

再比如“玛”

外来人听着,还以为是叫“妈妈”

往往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在阳春,似乎一切用粉类(米粉、面粉等)做成的东西,都可以冠上“玛”的名堂

比如:广府人称为法糕(伦教糕)的,阳春人叫发玛

饼干叫玛仔;河粉叫

玛皮;糯米糍粑叫糯米玛;砵仔糕叫砵仔玛。。。。。

所以外面的人来到阳春,一听到“玛”字的声音,除非是对着一个妇女说,那么皆可以认为是一种粉类做成的食品,可以是饼、可以是糕点,甚至油炸的米面料做的圆状食品都可统称为玛,代表广泛,品类繁多。

家乡文化印记:阳春砵仔玛

阳春风光

在阳春,有一种“玛”类的食品,广受欢迎

它就是名震两阳的传奇小吃:砵仔玛

一年四季、无分早晚,在阳春市大街小巷四处可见卖钵仔玛的摊档。

有别于港式或其它地方钵仔糕以甜为主的口味,阳春的钵仔糕是以“咸”为主的糕点,

当然也有甜的,

但阳春人总是固执的认为甜的钵仔玛是不能称为“钵仔玛”的,只能称为甜玛

砵仔二字可不是你想叫就叫的,得有资格。

家乡文化印记:阳春砵仔玛

制作钵仔玛,首先洗米,

浸泡(一般都是隔夜浸泡好);

然后用石磨磨成米浆(石磨磨浆是保证口味的最大要求)。

米浆要浓稠才可以。

倘若干磨成米粉再调成糊状的办法,

对不起,你永远做不出来那种粘腻缠绵的感觉!

做好米浆,分盛在一个个钵仔里面,

然后放在蒸笼,大火蒸煮(阳春人叫这个过程为“炊”),

火候一道,即可出锅。

吃法也有讲究,先用竹片把钵仔玛纵横划成小方块,

然后扫上一层用本地花生油泡浸的蒜子油、

淋上秘制酱油,

再撒上一层炒熟的花生碎末

花生碎末是神来之笔,

花生是本地产的小颗花生,地道柴火炒制,口感酥脆,香气四溢。

用竹签插一小方的钵仔玛,沾酱后在面上滚一下花生、入口,

顿觉爽滑弹牙,酱香四溢。

蒜的香味夹着花生的脆香味,

加上米糕的软滑弹牙真的是回味无穷,

百吃不腻。

家乡文化印记:阳春砵仔玛

钵仔玛,既是小食也可是早餐的主粮,价格便宜,一元钱一个,

这种来自童年味蕾记忆的小食对我有着永久而坚强的吸引

每次到相熟的早餐店,都是以5个为单位起叫,一直吃到到撑不下,才罢手。

开始,店主还会问我要不要加花生碎

开什么玩笑?

不加花生碎的砵仔玛

就像不解风情的女人

简直一点味道都没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