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后的夜晚》口碑扑街,错位式营销背锅?

要说2019年年初电影行业最大的热点,莫过于有一部电影玩砸了!

聚集了女神汤唯、演技派黄觉、知名导演毕赣,并一举入围戛纳电影节的影片《地球最后的夜晚》,最后却被观众打上了烂片的标签。


《地球最后的夜晚》口碑扑街,错位式营销背锅?



说起来这部电影也是很玄幻,凭借“一吻跨年”的slogan,在预售期间就已经突破了票房就已突破2亿!

玄幻的是,在首映当天票房达到顶峰后口碑与票房却双双急转直下,豆瓣开局7.3分,走出影院后,90%的观众都给了差评,截止目前,淘票票评分3.4分,猫眼评分2.8分。和2018年年度烂片《逐梦演艺圈》并驾齐驱。


《地球最后的夜晚》口碑扑街,错位式营销背锅?



半个月前,这部电影的导演毕赣上《吐槽大会》,借机给自己的新片《地球最后的夜晚》打广告,最后还放不心的连连说道:

请大家都去看,看不懂就多看几遍!

《地球最后的夜晚》口碑扑街,错位式营销背锅?


但当时毕赣大概也能想到,一部文艺片竟然可以卖的这么好,被喷的这么惨!

不过《地球最后的夜晚》票房与口碑相差悬殊,高开低走,网友一致差评也不是没有道理,一来过度营销是原罪;二来文艺片受众较小,影片晦涩难懂,也是其票房跳水的重要原因。

《地球最后的夜晚》营销背锅?


在影片上映前,一句“一吻跨年”,迅速引爆了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电影打出“2018年最后的时刻看完这场电影,与身边最爱的人来场跨年吻”的宣传噱头吸引观众,还不乏饥饿营销的套路,有网红不断发出院线预售座位爆满的截图,并称未上映场次已爆满,再不买就没有了”让该影片的预售成绩节节攀升。

这时已经有网友开始忧心:这部文艺片以浪漫为噱头吸引观众,“引来一堆文艺片编外人员”,会不会出现口碑崩塌的情况?

第二天上映的情况已经直接说明了结果。票房的跳水式下跌,猫眼、淘票票与豆瓣评分的巨大差距,出品方华策影视1月2日股价跌停,市值缩水20亿元人民币。


《地球最后的夜晚》口碑扑街,错位式营销背锅?


2018年最后一天票房大幅度领先



《地球最后的夜晚》口碑扑街,错位式营销背锅?


第二天跳水式下降


大规模的票房跳水现象,其中隐含的是一场营销活动的试错!

一吻跨年,是《地球》营销中提到最多的一句话。随着广告在社交平台的投放让更多喜欢仪式感的年轻人接受这样这样的跨年方式,心甘情愿的影片买单。

数据显示,抖音的用户以24岁及以下的人群为主,且二线及以下城市居多,这与《地球最后的夜晚的》主人群类似。

但是在第一批观众因为不好看而昏昏欲睡,等不到一吻跨年就走出放映厅要求退票后,电影口碑急速下滑,观看了跨年场的电影观众纷纷留言,“感觉被骗了”平时都不会上猫眼或者豆瓣打分评论,“这次特地来打一份给差评。”


《地球最后的夜晚》口碑扑街,错位式营销背锅?



有专家指出“《地球》这样的文艺片出现票房断崖式下跌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宣发与观众的需求脱节,透支了市场期望值,导致口碑比较负面。”


《地球最后的夜晚》口碑扑街,错位式营销背锅?



其实这些话,往简单了来说无非就是“你明明就是个小众可以接受的文艺片,却偏偏往大众化商业片的套路去做宣发,你不被骂谁被骂?”

并且,明明导演对这样的错位宣发心知肚明,但放任自流,弃观众的喜恶于不顾,并高呼在商言商,宣发无罪!

原本小编还在遗憾,一部还算可以的文艺片可惜了,但知晓这样的言论,突然觉得也不那么值得人同情了。

文艺电影注定不赚钱?


《地球最后的夜晚》本质上是《路边野餐》的延续,风格是小众中的小众,小圈子文艺电影,适合在那种小西天学术影院放映,肯定坐不虚席,交口称赞,呱呱鼓掌。


《地球最后的夜晚》口碑扑街,错位式营销背锅?


地球最后的夜晚,汤唯和小姨夫原地旋转

作为艺术电影导演,毕赣的能力是很到位的,他非常能阐述心中隐蔽和细腻的那个点。

《路边野餐》的票房虽不足700万,但主要观众仅仅是文艺片爱好者,影片风格化鲜明的特点,被文艺片爱好者大加褒奖。

《地球最后的夜晚》按照一个小众的艺术片标准评论,影片质量没得说。

但是要强行普及给大众看,要抓钱,就是难于登天了。

这就引发出一个千古难题,文艺片就注定不赚钱?文艺就注定和商业相悖?

涉及到赚钱,这就是一个纯经济话题,文艺片就是很难盈利,这是客观规律,不以文青的意识为转移。

就一个原因:受众太窄,中国没这个市场。

艺术片过于小众,网上的文艺青年虽然吵的热闹,一个顶十个,言辞犀利,但现实中根本撑不起来票房。纵观中国大陆的电影票房史,又有那部票房黑马是文艺片来着?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其实很好理解,刺激、解闷、带劲儿,完了!

《地球》要是老老实实按照文艺的片子卖,说不定就能凭着创新的手法,不错的镜头语言,加上国外高分的评价,让这部片子跻身文艺片的高峰,被众多文青奉为经典了呢?但偏偏文艺变贺岁,走了商业片的路子,导致票房跳水怪得了谁?

《地球最后的夜晚》口碑扑街,错位式营销背锅?


但是,文艺片注定就是该高深莫测,无法赢得观众和市场吗?

对我来说,这些是意料之外的“好”。是一部足以让所有人无法拒绝的大片。

有专家指出“从《地球》本身来说,一方面可能是导演对视听语言的把控度不够好,在长镜头和旁白的处理上有所欠缺,影响观影体验;另一方面,这种非传统类型的电影不追求完整的叙事方式、肯定的结局和答案,对于习惯看好莱坞大片的国内观众来说比较有挑战性。”

“但真正优秀的文艺片能够在作者的艺术追求和观众接受度之间取得平衡,能够唤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认为文艺片本就应该自娱自乐、孤芳自赏的观点,其实是对观众的不负责,或者电影本身还有些不足之处。

《地球》这次遭遇的营销反噬,对以后国产文艺片进入商业市场有何启发?

有人认为,文艺片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平衡永远在探索当中,没有固定的公式和答案,因为社会热点、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过往不乏一些文艺片成为黑马的案例,比如2017年上映的《冈仁波齐》,票房、上座率、口碑超过了同期上映的商业片。

在文艺片进入商业时,“要始终把握一个原则,文艺片与商业结合需要有尺度,需要尊重市场规律。”

当然这场玩脱式的宣发也给影视行业的从业人员一个警示,找准影片的人群定位,做符合市场的精准营销,才是电影宣发的硬道理。

《地球最后的夜晚》口碑扑街,错位式营销背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