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找到中风元凶了!医生提醒:最大祸首在这,希望你能早点避开

终于找到中风元凶了!医生提醒:最大祸首在这,希望你能早点避开

撰文 | 何柱威

制版 | 赵利

渡过了短暂却温馨的春节假期,大家是不是又有了每逢佳节胖三斤的体验?重温了家乡的温暖也千万别忘记了保持健康的身体。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影响卒中的重要因素-颈动脉狭窄。

2015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脑卒中是目前我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亡构成比中最主要的原因, 成为中国男性和女性的首位死因。在脑卒中患者当中,缺血性卒中占80%左右,其中25%至30%的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脑卒中患者年轻化趋势明显,40至64岁劳动力占近50%。换言之,颈动脉狭窄在我国越来越普遍。

颈动脉狭窄是什么?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体血管内会沉积许多垃圾,如同年久失修的自来水管,管内同样会产生许多水垢、锈迹等杂质。这些垃圾会逐渐积累成斑块状,若不及时清理,斑块则会越来越大,从而形成硬化物,使得血管日益狭窄,影响供血。

在众多的血管变窄、堵塞的情况中,颈动脉狭窄最为危险。颈动脉狭窄是指由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等病因引起的颈动脉管腔缩小、颈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导致严重的脑部缺血疾病,是中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最大祸首。脑卒中俗称“中风”,正如我们在日常生活或荧屏中看到的一样,中风患者生活能力严重受损,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终于找到中风元凶了!医生提醒:最大祸首在这,希望你能早点避开

(图片来源:https://www.vcg.com/creative/1007458954)

注意!这种颈动脉狭窄更可怕

颈动脉狭窄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另一类则是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是指既往6 个月内有TIA、一过性黑矇、患侧颅内血管导致的轻度或非致残性卒中等临床症状中一项或多项的颈动脉狭窄。所谓的TIA是指由于脑或者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不伴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发作。TIA 的临床症状一般多在1至2小时内恢复,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且影像学上没有急性脑梗死的证据。

颈动脉狭窄主要引起脑部缺血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耳鸣、记忆力衰退、视觉模糊、失眠多梦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失语甚至突发性失明等现象。若产生以上症状,很有可能就是患上了颈动脉狭窄。

但事实上,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往往才是更可怕的。既往6个月内无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或其他相关神经症状,只有头晕或轻度头痛的临床表现视为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许多颈动脉狭窄患者在临床上无任何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有时仅在体检中出现颈动脉搏动减弱现象,让人防不胜防。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尤其是重度狭窄或斑块溃疡被公认为“高危病变”,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当体检发现颈动脉血管杂音时,一定要多加注意,及时去检查自己是否患上了颈动脉狭窄,防患于未然。

终于找到中风元凶了!医生提醒:最大祸首在这,希望你能早点避开

(图片来源:http://www.sohu.com/a/227745605_634722)

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避免身体动刀子

了解心血管疾病的朋友或许比较熟悉颈动脉超声这种预防性检查。通过超声可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大小、收缩期峰值流速等,从而帮助诊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和程度,无创便捷的特点也使其受到欢迎。

不过,尽管超声检查在检测颈动脉狭窄程度上具有优势,狭窄程度却不是唯一的风险评价指标。斑块的稳定性是对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有更重要的预测价值。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因素包括斑块本身的结构和局部血液动力学因素,即动脉压力和血流。

想要直观、可视化地了解斑块稳定性,就要让MRI等新兴图像技术发挥作用了。MRI不仅能探知血管狭窄情况,更能详细显示斑块的结构和其所代表的生物学过程。这些信息能帮助医生们更全面地预测患者发生血管意外的风险,从而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终于找到中风元凶了!医生提醒:最大祸首在这,希望你能早点避开

(图片来源:https://www.vcg.com/creative/808074348)


综上所述,颈动脉狭窄变得越来越普遍,且出现年轻化的趋势,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让人防不胜防,而其引起的心梗、脑卒中(中风)等更令大多数人闻风丧胆。但是,我们不需要因此而感到恐惧,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就医,我们一定能够在血管意外发生之前之前找到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陈忠,杨耀国.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7,9(03):169-175.

[2]蒋柳结,潘勇康,王秀琳,时彩红.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06):359-361.

[3] Joke M. Dijk, Yolanda van der Graaf, Diederick E. Grobbee. Carotid Stiffness Indicates Risk of Ischemic Stroke and TIA in Patients With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J]. The SMART Study

http://neuro.dxy.cn/article/530748

[4] Teng Z , Brown A J , Gillard J H . From Ultrasonography to 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owards an Optimal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Vulnerable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J]. EBioMedicine, 2016, 3:2-3.

[5] Teng Z , Sadat U , Brown A J , et al. Plaque hemorrhage in carotid artery disease: Pathogenesis, clinical and biomechanical considerations[J].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2014, 47(4):847-858.

[6] 崔园园, 赵锡海, 蔡剑鸣.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出血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