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五)

张氏重视阳气,但更强调真阴的存在,真阴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它是人体阳气生发与收藏的根本。他从5个方面介绍真阴,即真阴之象、真阴之脏、真阴之用、真阴之病、真阴之治。“真阴之象”,就是真阴外在的表象,人体外在的形态与体质可以直接反映出内在真阴的盛衰情况,诊断可以通过望人体的表象了解真阴的状态。所谓“真阴之脏”,是指真阴所在之脏腑。张师根据“命门学说”提出肾中命门为藏精之所,是人身之根,命门中藏有真阴,既是阴精化生之所,也是阳气生成之宅,内具水火,是人体性命之本。

中医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五)

“真阴之用”,是指真阴在人体中的作用。真阴在人体中既可以强壮形体,又是人体元气之根。因此所谓真阴充盛则元气充足,是脏腑精化气的根本。“真阴之病”,是指真阴亏所出现的病理表现。真阴中既然存有水火,水虚则火不足,火虚则水失其功能。真阴中的水火不足都会影响真阴的病变。真阴不足则阳亢,真阳不足则阴盛。故此,张氏总结说“无水无火,皆在命门、总日阴虚之病。”“真阴之治”,是指真阴虚损的治疗方法。张氏创立左归丸、左归饮以填补真阴。

张介宾十分重视温补真阴真阳,后世称其为温补派的代表。又由于其创立左右归丸、左右归饮等方剂、方中喜用熟地,后世又称其“张熟地”。张氏临证十分重视寒热虚实辨证,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虽然张氏之学,引起后世一些医家的非议,如陈修园著景岳新方、章楠著《论景岳书》等,均认为张氏之学概论温补,有矫枉过正之失。但究其对《黄帝内经》学术上的贡献,还是值得肯定的一代中医名家。

中医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五)

除此以外,张师的贡献还在于开启温补肝肾之阴的先河,这点与《伤寒论》是有些不同,(伤寒论》中所讨论的内容集中在阳气生长收藏的异常上,三阳病是讲阳气逆于上、外,所表现出的热证、表证、气分证,三阴病是讲阳气沉于下、内,表现为阳虚寒证。而张师首开温补肝肾之阴,滋阴藏精,从阴的角度调理肝肾的阴精。这一点完全打破了《伤寒论》的垄断地位,从阴的一面调理五脏,先不论其效果如何,提出这个想法就是在恢复《黄帝内经》中关于精的平衡地位。而《伤寒论》多强调阳气的作用,几乎没有滋阴藏肾精的方法,而张师的这一主张也是试图与《伤寒论》达成平衡之势。

中医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五)

中医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