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拳谚:夺位和肘不离肋

夺位,就是对抗中抢夺、占取对手刚才站立的位置。

相互站立对攻,彼进我退,始终谁也占不了谁的位置,这样整个体重的力量作用不出去。

要想打出整个体重的劲儿,非夺位不可。

“脚踏中门夺敌位,就是神仙也难防”,中门在哪?

人从头顶百会穴垂线向下经会阴穴,至两脚连线的一点,前后、平行站立都一样,这条线叫中线。

踩住人体中线至两脚连线的一点或者步过一尺,就叫踏中门。

发重拳,放人丈外,一定要脚踏中门,发完力,占的是对手的位置。

内家拳,一直把起步趟水、趟泥类似的训练看的很重。

进退迂回,最注重的就是小腿、脚掌的阻力感,讲究起步如泥里拔脚,一进、一退、一转好似在泥地里豁出一道沟来,落步如大树栽根。

一般人重的是拳脚凌厉,懂行人下的是腿上功夫,不是腿法,是走路如趟泥的功夫,脚蹬中门夺位,没这个不行。

配合夺位,起手必护头,按、挂、偏、拉,自不必说,单说发重拳的“肘不离肋”。

肘不离肋,在现代搏击已不多见,因为搏击重在击头,不讲究夺位。

但是,搏击的下勾拳也是肘贴着肋的,肘贴着肋,等于小臂的肘端在身上找了一个杠杆支点,有支点的小臂打出拳来,很重。

幅度很小的坠肘出拳比如崩拳,看似肘尖前催一点点,主要是为了突出前脚步法过人,如果出拳的幅度过大,会影响步法夺位的突进。

另一个,要想打出身上的力,出拳的幅度就不能大,肘贴着肋,只催进一点点,这样身上的力才大,因为小臂的肘顶在身上有一个支点。

结合步法来看,打拳肘离肋部不远,是突出前脚迈进的夺位。

而从打击力考虑,则是为了缩短胳膊的杠杆力臂,充分打出身上力。

表演和实战是两回事,表演讲的是动作舒展,实战要的是紧凑,二者混淆是当下习武者的通病。

因此,练习大成拳,一定要多练推坠桩,打拳发力时,多注意肘贴着肋,给小臂找一个贴身支点。

推手放人时,欲行大步夺位,必须坠肘贴肋,身动大于手动,形短力长。

夺位和肘不离肋,可谓互相配合的两个要点,不夺位,不足以掀翻对方;不谨守肘不离肋,不能够突出身体拧转前催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