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35|聚焦大城市病治理,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導 讀:北京新版城市總體規劃提出要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著力解決“大城市病”,從緩解交通擁堵、實現住有所居、治理大氣汙染、提升市政基礎設施運行保障能力、創新城市治理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及策略。本期,規劃國土小編來給大家詳細解讀北京如何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以改革發展為手段,標本兼治,綜合施策,全面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從精治、共治、法治、創新體制機制入手,構建超大城市治理體系。

到2020年“大城市病”得到緩解,到2035年“大城市病”治理取得顯著成效,到2050年全面形成具有首都特點、與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相適應的現代化超大城市治理體系。

【標本兼治,緩解城市交通擁堵】

將綜合交通承載力作為城市發展的約束條件,堅持公交優先戰略,加強交通需求調控,完善城市交通路網,加強靜態交通秩序管理,積極鼓勵綠色出行,鼓勵規範“共享單車”,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綜合交通體系。

2020年軌道交通里程由現狀約631公里提高到1000公里左右,2035年不低於2500公里。

北京2035|聚焦大城市病治理,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市域幹線公路網及公路主樞紐規劃示意圖

北京2035|聚焦大城市病治理,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市域軌道交通2021年規劃示意圖

提高建成區道路網密度,2020年新建地區道路網密度達到8公里/平方公里,2035年集中建設區道路網密度力爭達到8公里/平方公里。

2020年城市綠色出行比例由現狀70.7%提高到75%以上,2035年不低於80%。

北京2035|聚焦大城市病治理,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完善購租並舉的住房體系,實現住有所居】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在加強需求端有效管理同時,加大住宅供地,建立購租並舉的住房體系,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建立房地產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努力實現住有所居。

未來五年新供應各類住房約150萬套以上,平均每年30萬套。其中,產權類住房約佔70%,租賃類住房約佔30%;產權類住房中,商品住房約佔70%,保障性住房約佔30%;商品住房中,共有產權自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約佔70%。共有產權自住房中,70%面向本市戶籍人口,30%面向非京籍人口。

北京2035|聚焦大城市病治理,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住房供應結構圖

【著力攻堅大氣汙染治理,全面改善環境質量】

堅持源頭減排、過程管控與末端治理相結合,控制燃煤汙染物排放,推進交通領域汙染減排,削減工業汙染排放總量,嚴格控制揚塵和農業面源汙染,強化區域聯防聯控聯治,全面改善我市大氣環境質量。

到2020年PM2.5年均濃度下降到56微克/立方米左右,到2035年大氣環境質量得到根本改善。

【建成公平、優質、創新、開放的教育體系】

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增加學前教育資源,擴大普惠性幼兒園覆蓋面。深入推進學區制改革和九年一貫制辦學,促進教育資源優質均衡配置。健全來京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保障機制。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城市。

北京2035|聚焦大城市病治理,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構建覆蓋城鄉、服務均等的健康服務體系】

健全以區域醫療中心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重點,以專科、康復、護理等機構為補充的完整有序、公平可及的診療體系。加強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在薄弱地區和重點領域的配置,做到各區都有三級甲等醫院。到2020年千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由現狀5.14張提高到6.1張,到2035年提高到7張左右。

【建成醫養結合、服務均等的養老服務體系】

立足“9064”養老服務發展目標(90%居家養老、6%社區養老、4%機構養老),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到2020年千人養老機構床位數由現狀5.7張提高到7張,到2035年提高到9.5張。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按照指標要求配置到位。

北京2035|聚焦大城市病治理,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社會化和數字化水平。鼓勵學校、企事業單位文化設施向社會開放,擴大公共文化服務有效供給,實現農村、城市社區文化服務互聯互通。到2020年人均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築面積由現狀0.14平方米提高到0.36平方米,到2035年提高到0.45平方米。

【構建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全面推進全民健身條例實施,建設全民健身設施網絡,提升配套水平,為市民提供更便捷、更多元、更綜合的體育健身場所。到2020年人均公共體育用地面積由現狀0.63平方米提高到0.65平方米,到2035年提高到0.7平方米。

北京2035|聚焦大城市病治理,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完善社會救助、助殘和服務體系】

健全困難群眾救助體系,完善基本生活救助、臨時救助和專項救助制度體系,健全救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創新社會救助模式。鼓勵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健全志願服務工作制度,倡導市民積極參與志願服務。

【建設“兩道一網”,提高生態空間品質】

依託綠色空間、河湖水系、風景名勝、歷史文化等自然和人文資源,構建層次鮮明、功能多樣、內涵豐富、順暢便捷的綠道系統。到2020年中心城區建成市、區、社區三級綠道總長度由現狀約311公里增加到約400公里,到2035年增加到約750公里。

北京2035|聚焦大城市病治理,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中心城區市級綠道系統規劃示意圖

建設完善中心城區通風廊道系統,提升建成區整體空氣流通性。到2035年形成5條寬度500米以上的一級通風廊道,多條寬度80米以上的二級通風廊道,遠期形成通風廊道網絡系統。

構建由水體、濱水綠化廊道、濱水空間共同組成的藍網系統。到2020年中心城區景觀水系岸線長度由現狀約180公里增加到約300公里,到2035年增加到約500公里。

北京2035|聚焦大城市病治理,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借鑑國際先進經驗,提升市政基礎設施運行保障能力】

推進海綿城市建設。2020年20%以上的城市建成區實現降雨的70%就地消納和利用,2035年擴大到80%以上的城市建成區。

科學佈局綜合管廊。2020年建成綜合管廊長度提高到150~200公里,2035年提高到450公里左右。

北京2035|聚焦大城市病治理,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北新橋地下基礎設施效果圖

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建立全生命週期的生活垃圾管理系統,鼓勵社會專業企業參與垃圾分類與處理,並向社區前端延伸。到2020年生活垃圾焚燒和生化處理能力達到3萬噸/日,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到2035年生活垃圾焚燒和生化處理能力達到3.5萬噸/日,全面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北京2035|聚焦大城市病治理,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資源管理中心(RMC)示意圖

【構建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創新城市治理方式】

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從精治、共治、法治、創新體制機制入手,構建權責明晰、服務為先、管理優化、執法規範、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體制。推動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促進城市運行高效有序,形成與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相匹配的城市治理能力。

專家點評

石楠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本次城市總體規劃把老百姓的滿足感、解決城市病、應對現在城市面臨的種種挑戰作為一個切入點,可以看到跟老百姓關心的事都有關係,專門有交通發展戰略、有軌道交通,現在大家面臨出行擁堵,將來隨著軌道線路的增長,提出自行車友好、步行友好的出行方式,把整個綠色出行率比例提高70%,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目標,和我們日常關係非常密切。住房也是一樣,拿出一定的比例做公租房,有一定的比例滿足非京籍人士的需求。

還有專門講到一刻鐘的生活圈,老百姓在一刻鐘以內解決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達到70%-80%的覆蓋率,這就是生活品質提升的表現。這是讓老百姓實實在在能夠有一個獲得感。所以規劃不僅僅是戰略,不僅僅是大的統籌安排,它是響應民眾的訴求來提升民眾的滿足感非常重要的一個途徑。這也是我們很大的一個亮點。

北京2035|聚焦大城市病治理,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吳唯佳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城市就是一個人們集聚的地方,集聚是城市發展、也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條件。因為集聚才使得人們的信息高度充分的交流,才有這麼多機會,但是也是集聚帶來了很多的問題,那麼城市越來越擁擠,交通越來越擁堵,環境越來越差,形成今天所謂的“城市病”這樣一個情況。當然北京人口能夠適當疏解,北京的功能能夠適當疏解,那麼北京中心城、包括北京市域的發展就有一個能夠調整的空間。

同時,我們有強大的技術支撐能力和政府管理能力,那麼隨著交通設施不斷完善,特別是綠地系統不斷完善,環境的不斷改善,我想“大城市病”的問題肯定能解決,北京市民生活的環境能夠更好地改善。疏解首都功能,限制北京的一些規模,解決“大城市病”的問題,不是讓人們生活更艱難,而是讓人們生活更美好。

單霽翔 (故宮博物院院長):

在管理方面提出精細化管理。好的規劃沒有好的執行,束之高閣是不行的,我們應該大力地宣傳。我們歷屆城市總體規劃都有更加大的一個力度進行宣傳,向每一個市民、每一個到北京來的人,都知道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核心的內容和它需要做到的方面,這樣使人們都成為保護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分子。城市軟環境、文化環境急需改善。包括這些發小廣告的,黑摩的,這和我們歷史文化名城有差距,還有行人過馬路,機動車必須要讓,需要全體市民達成共識。

葉裕民 (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教授):

把"軟治理"放入"硬規劃"的文本,目前還沒有見到有先例,這是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一個創新。這次的總規專門拿出一章"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讓城市更加宜居",專門針對北京市城市治理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和"大城市病"來分門別類論述各種城市病的治理方法。包括城市規模過大、控制城市開發邊界、交通、住房、環境汙染、基礎設施、公共安全以及城市治理的體制機制的問題,從這7大方面系統地提出治理方略。城市管理是總規中篇幅最大的章節,可見規劃對城市治理重點、難點問題非常重視。在整個治理體系中,還特別提出來北京市未來“要精治、要法治、要共治”的治理理念。"軟治理"進入"硬規劃"規劃是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一個重要創新,也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思想在城市規劃中的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