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篇18:央行—资产负债表—“负债端”汇总

“聊聊财经数据”头条号,聚焦财经数据的查询和分析,每篇文章都公布数据来源。

之前的文章已经对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端”的各项目:“货币发行”、“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非金融机构存款”、“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发行债券”、“国外负债”、“政府存款”、“自有资金”和“其他负债”一一进行了分析,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个简单的汇总。

“货币发行”:主要指“流通中的货币”和“银行库存现金”,属于“负债端”下的“储备货币”;

“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是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即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存放在央行的存款,属于“负债端”下的“储备货币”;

“非金融机构存款”:是支付机构交存中国人民银行的客户备付金存款,属于“负债端”下的“储备货币”;

“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主要是非存款类金融机构,例如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缴纳在央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

“发行债券”:又称“央票”,是央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金融机构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央行票据;

“国外负债”:是央行对非中国居民的负债,主要来自于国外机构存放在我国央行的存款、央行向国外发行央票、来自国际合作的清算或者来自各国央行之间存在的货币互换协议的国外负债等;

“政府存款”:体现的就是政府存款的金额,我国实行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国库”体制;

“自有资金”:是指中央政府出资给央行的资本,是中央政府的一笔资产,所以,“自有资金”属于央行对中央政府的负债;

“其他负债”:主要包含两项内容,正回购金额和金融机构以外汇形式缴存的法定准备金。

央行货币政策的实行,都会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有所体现。

下面看下1999年和2014年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

数据分析篇18:央行—资产负债表—“负债端”汇总

1999年央行资产负债表

数据分析篇18:央行—资产负债表—“负债端”汇总

2018年央行资产负债表

“货币发行”:“货币发行”量总体上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从1999年1月的1.51万亿元增长到2018年1月的8.16万亿元;

“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从1999年1月的1.47万亿元增长到2018年1月的22.47万亿元;

“非金融机构存款”:中国人民银行两次规定的发布,将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从20%提升到了现在的约90%,将“非金融机构存款”的金额从2017年6月的841亿元增加到2018年10月9,957亿元,造成了“非金融机构存款”的接近10倍的增长;

“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占总负债的比例很小,在2018年10月份为1.03%;

“发行债券”:2011年后,央行的流动性调节工具也随之日益完善,如SLF、MLF、SLO、PSL等,央行使用央票发行去对冲基础货币被动发行的方式逐渐萎缩,至今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到2017年7月后,“发行债券”项重新变为了0;

“国外负债”:在2010年之前,“国外负债”的金额很稳定,基本维持在1,000亿元之下,在2010~2011年,“国外负债”的金额从747亿元增加到了3,879亿元;

“政府存款”:从1999年的1,786亿元,增长到了2018年的3.81万亿元,增加了约20倍,但“政府存款”占总负债的比例相对来说比较稳定,1999年到2018年在5.1%~11.5%范围内波动;

“自有资金”:金额一直很稳定,从1999年到2018年,“自有资金”仅有一次变动,在2002年4月份,从355.21亿元减少到了219.75亿元,之后到2018年10月,一直维持在219.75亿元;

“其他负债”:在2005年到2010年,“其他负债”的金额从2,290亿元增加到1.81万亿元,在2007年前,主要是因货币政策正回购的影响导致“其他负债”的增加,在2007年后,主要是因为金融机构以外汇形式缴存准备金导致“其他负债”的增加。

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负债端”的介绍到此结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