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分析篇18:央行—資產負債表—“負債端”彙總

“聊聊財經數據”頭條號,聚焦財經數據的查詢和分析,每篇文章都公佈數據來源。

之前的文章已經對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負債端”的各項目:“貨幣發行”、“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非金融機構存款”、“不計入儲備貨幣的金融性公司存款”、“發行債券”、“國外負債”、“政府存款”、“自有資金”和“其他負債”一一進行了分析,本文將在此基礎上,進行一個簡單的彙總。

“貨幣發行”:主要指“流通中的貨幣”和“銀行庫存現金”,屬於“負債端”下的“儲備貨幣”;

“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是商業銀行等存款機構的“存款準備金”,即商業銀行等存款機構存放在央行的存款,屬於“負債端”下的“儲備貨幣”;

“非金融機構存款”:是支付機構交存中國人民銀行的客戶備付金存款,屬於“負債端”下的“儲備貨幣”;

“不計入儲備貨幣的金融性公司存款”:主要是非存款類金融機構,例如證券公司、信託投資公司、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等繳納在央行的法定存款準備金;

“發行債券”:又稱“央票”,是央行在銀行間市場發行,金融機構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央行票據;

“國外負債”:是央行對非中國居民的負債,主要來自於國外機構存放在我國央行的存款、央行向國外發行央票、來自國際合作的清算或者來自各國央行之間存在的貨幣互換協議的國外負債等;

“政府存款”:體現的就是政府存款的金額,我國實行中國人民銀行“經理國庫”體制;

“自有資金”:是指中央政府出資給央行的資本,是中央政府的一筆資產,所以,“自有資金”屬於央行對中央政府的負債;

“其他負債”:主要包含兩項內容,正回購金額和金融機構以外匯形式繳存的法定準備金。

央行貨幣政策的實行,都會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有所體現。

下面看下1999年和2014年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變化:

數據分析篇18:央行—資產負債表—“負債端”彙總

1999年央行資產負債表

數據分析篇18:央行—資產負債表—“負債端”彙總

2018年央行資產負債表

“貨幣發行”:“貨幣發行”量總體上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從1999年1月的1.51萬億元增長到2018年1月的8.16萬億元;

“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從1999年1月的1.47萬億元增長到2018年1月的22.47萬億元;

“非金融機構存款”:中國人民銀行兩次規定的發佈,將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從20%提升到了現在的約90%,將“非金融機構存款”的金額從2017年6月的841億元增加到2018年10月9,957億元,造成了“非金融機構存款”的接近10倍的增長;

“不計入儲備貨幣的金融性公司存款”:佔總負債的比例很小,在2018年10月份為1.03%;

“發行債券”:2011年後,央行的流動性調節工具也隨之日益完善,如SLF、MLF、SLO、PSL等,央行使用央票發行去對沖基礎貨幣被動發行的方式逐漸萎縮,至今已經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到2017年7月後,“發行債券”項重新變為了0;

“國外負債”:在2010年之前,“國外負債”的金額很穩定,基本維持在1,000億元之下,在2010~2011年,“國外負債”的金額從747億元增加到了3,879億元;

“政府存款”:從1999年的1,786億元,增長到了2018年的3.81萬億元,增加了約20倍,但“政府存款”佔總負債的比例相對來說比較穩定,1999年到2018年在5.1%~11.5%範圍內波動;

“自有資金”:金額一直很穩定,從1999年到2018年,“自有資金”僅有一次變動,在2002年4月份,從355.21億元減少到了219.75億元,之後到2018年10月,一直維持在219.75億元;

“其他負債”:在2005年到2010年,“其他負債”的金額從2,290億元增加到1.81萬億元,在2007年前,主要是因貨幣政策正回購的影響導致“其他負債”的增加,在2007年後,主要是因為金融機構以外匯形式繳存準備金導致“其他負債”的增加。

中國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負債端”的介紹到此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