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江蘇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資源共享 文明共擔

《周易》釋義,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無窮,正應物的發展,從有限到無限。原始的農耕時代,資源的本質體現在私人的佔有;進入奴隸、封建時代直至現代社會,物本身交換的功能被不斷放大;時至今日,互聯網的發展,技術的突飛猛進,使物與物的交流進入全新的共享時代,所謂:無用之大用,無為之大為,共享模式正讓物的價值實現無盡可能。

然而,當理想潮流退去,現實的河床裸露,共享模式的醜態也一一顯現,隨意破壞、佔為己有現象屢見不鮮,押金去向不明拷問經共享模式的信用根基,網絡侵權已突破法律底線,如此種種,不一而足,以致現實中“公地悲劇”屢屢上演,共享模式生存引發深思。可見,實現共享的永續發展,自當深化共享模式既是資源的共享,也是文明的共擔的共識。

共享模式是資源的共享。源於美國學者論文中的共享經濟,指的是將閒置資源的機構和個人有償讓渡資源使用權給他人,分享者利用分享他人的閒置資源創造價值。李克強總理也曾說:“共享經濟就是利用閒置資源,實現人人受益,不僅是在做加法,更是在做乘法”,如此都深刻闡釋出共享模式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所彰顯的價值。基於此,滴滴通過共享形式,實現了汽車的分享,破解了“求而不得”的困境;摩拜通過互聯的形式,創造了單車的共享,破除了“最後一公里”的難題;阿里巴巴鹹魚構築了網絡交易平臺,打通了二手商品的通道,緩解了閒置品“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尷尬......都實現了物與物在不同空間中的共享,共用,不僅提高了物的利用效、率,更創造出了物的新價值。

共享模式是文明的共擔。曾有人如此感嘆:共享單車就是國民素質的照妖鏡、放大鏡,將人性在共享的模式中無限放大。誠如所言,從共享物品成為“私有財產”現象屢見不鮮,到共享單車人為破壞、亂停亂放問題時有出現;再到租借平臺的共享產品被二次轉手的案例頻現報端,都凸顯出共享模式在文明缺失的社會形態下步履蹣跚、舉步維艱。正如魯迅先生所言“列國是務,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是舉”,而立足現實語境,“立人”之要首在涵養公共文明,培育公共精神。故此,推進共享模式的健康發展,務必倡導文明使用,文明服務、文明競爭,如此才能為共享模式的長久發展補齊文明的短板,兜住道德的底線,破解成長的煩惱。

站在時代的風口,迎著歷史的潮流,共享已成為積蓄磅礴力量的“能量環”,迸發時代強音的“傳聲筒”。而立足當下,放眼未來,實現共享的發展,務必聚焦共享價值和共擔文明的雙輪驅動,兩翼齊飛,如此才能使共享模式在時代的背景下相得益彰,在未來的航程中兩全其美。

文/淮安就業人才網(hajyrcw)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