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首與梅花有關的古詩詞,你知道哪首

五首與梅花有關的古詩詞,你知道哪首

梅花

宋代: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牆角數枝梅”,“牆角”不引人注目,不易為人所知,更未被人賞識,卻又毫不在乎。“牆角"這個環境突出了數枝梅身居簡陋,孤芳自開的形態。體現出詩人所處環境惡劣,卻依舊堅持自己的主張的態度。

“凌寒獨自開”,“獨自”,語意剛強,無懼旁人的眼光,在惡劣的環境中,依舊屹立不倒。體現出詩人堅持自我的信念。

“遙知不是雪”,“遙知”說明香從老遠飄來,淡淡的,不明顯。詩人嗅覺靈敏,獨具慧眼,善於發現。“不是雪”,不說梅花,而梅花的潔白可見。意謂遠遠望去十分純淨潔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詩意曲折含蓄,耐人尋味。暗香清幽的香氣。

“為有暗香來”,“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氣,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徵其才氣譙溢。

首二句寫牆角梅花不懼嚴寒,傲然獨放,末二句寫梅花潔白鮮豔,香氣遠布,讚頌了梅花的風度和品格,這正是詩人幽冷倔強性格的寫照。詩人通過對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的讚賞,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潔,又用“暗香”點出梅勝於雪,說明堅強高潔的人格所具有的偉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極端複雜和艱難的局勢下,積極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獨心態和艱難處境,與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這首小詩意味深遠,而語句又十分樸素自然,沒有絲毫雕琢的痕跡。

五首與梅花有關的古詩詞,你知道哪首

梅花

唐代:崔道融

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

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

橫笛和愁聽,斜枝倚病看。

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這首詩前四句描寫了幾枝一海花初綻乍放,潔白如雪。雖有孤高絕俗的神韻,但卻不能淋漓盡致的表現於畫中。她素雅高潔,不畏寒箱,淡淡的香氣中蘊含著錚錚氣韻。後四句重在抒情。笛聲是最易引起人之愁思的.古人所謂‘’愁人不願聽,自到枕邊來”,何況笛聲中更有《梅花落》之曲,因而這橫玉聲中很容.易引’起人借花惆悵之情。詩人病軀獨倚,在一片寒香混著笛聲的景象中,詩人隱隱動了徘惻之心:北風如果理解我憐悔之意幹萬不要輕易予以摧殘,讓她多開些時間吧。“容易”這裡作輕.易講。“朔風”即北風,阮籍有詩云:“朔風厲嚴寒.陰氣下微霜”。

雪梅 詩人對北風的囑託即是詩人愛花借花,恐其早謝心情的洩露。也許詩人帶病觀梅,笛聲更易撥動他惜花的心絃吧。寒梅初開即恐其落.這裡應隱含著詩人對人生的傷嘆。

五首與梅花有關的古詩詞,你知道哪首

踏莎行·雪似梅花

宋代:呂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絕。惱人風味阿誰知?請君問取南樓月。

記得去年,探梅時節。老來舊事無人說。為誰醉倒為誰醒?到今猶恨輕離別。

呂本中的詩詞以構思精巧見長,大多寫得詞淺意深,別有風味,胡仔說:“呂居仁詩清駃可愛。如‘樹移午影重簾靜,門閉春風十日閒’,‘往事高低半枕夢,故人南北數行書’。”(《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十三)而呂本中的藝術風格在詞中則體現得尤為明顯。像《採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減字木蘭花(去年今夜)》、《菩薩蠻(高樓只在斜陽裡)》等詞中,都鮮明地表現了詞人這種藝術風格。

詞的上片以“似”與“不似”寫梅與雪交相輝映的奇絕之景。梅花與飛雪同時的情景之下,寫梅往往說到雪,以雪作背景。唐代齊己《早梅》:“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宋代陸游《梅花》絕句:“聞道梅花坼曉風 ,雪堆遍滿四山中 。”正因為梅與雪同時,加之梅花與雪花有相似之處,詩人便常常將它們聯繫起來。唐代張謂《早梅》詩說它們形似難辨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 。”而宋代王安石則從另一角度表現其不似,《梅花》詩云:“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質相異,神相別,因而在本詞中詞人在寫了“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之後,即拔起一筆 :“似和不似都奇絕”。“似”是言色,“不似”則言香 。在朦朧月色之中,雪白梅潔,暗香浮動,這確實是種奇妙的境界。

月下奇景,本應是令人賞心悅目的,可是詞人認為是“惱人”的。“惱人”即“撩人”,此解釋在詩詞中屢見不鮮。會撩撥起人的心事的原因詞人沒有直接回答,只是含糊地說 :“惱人風味阿誰知?請君問取南樓月。”詞人在此處設下了懸念,令人揣想。

江淹《恨賦》中名句 :“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李白《淥水曲》:“淥水明秋日,南湖採白蘋。荷花嬌欲語,愁殺盪舟人 。”此詩說的是送行時看到春草如茵,綠水如染,正是此春光反而增加了詩人的惆悵。李詩說的是姑娘在湖上採蘋,秋日明麗、荷花紅豔,但此景不使人歡,反叫人愁,這是因為心中本有事,見了這樂景則與她心情牴觸不入,反而觸景添愁。

詞的下片則點明詞人心事的由來:“記得去年,探梅時節。老來舊事無人說 。”原來是去年梅花開放時節,曾同情人共賞梅花,南樓之月可作見證,而今與情人離別了,風物依舊,人事已非,詞到結句時才點明詞人為什麼別來頻醉頻醒,是為了“輕離別 ”的“恨 ”。整首詞先設下重重迷障,層層雲翳,然後驅霧排雲,露出了本意這樣使讀者從深深的困惑中明白過來,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

“言情之詞,必藉景色映託,乃具深婉流美之致。”(吳衡照《蓮子居詞話》卷二)呂本中這首《踏莎行》見雪興懷,睹梅生情,登樓抒感,對月寄慨,把離別恨委婉道出,有著一種朦朧美。這種朦朧美不同於明快之美,但也不是晦澀。如果一首詞讓人感到不知所云,百思不解,那就失卻了意義。這種詞沒有朦朧美,而是晦澀。朦朧美如霧中之花,紗後之女,初看不清楚,細辨可見其形態,這種境界給人一種含蓄美。這首詞的題旨全靠最後一句“ 到今猶恨輕離別”點出。藝術手法確如畫龍,在雲彩翻卷之中,東現一鱗,西露一爪,最後見首點睛,因而使畫中之龍既顯得體態矯健,又透出十分神韻。

五首與梅花有關的古詩詞,你知道哪首

雪裡梅花詩

南北朝:陰鏗

春近寒雖轉,梅舒雪尚飄。

從風還共落,照日不俱銷。

葉開隨足影,花多助重條。

今來漸異昨,向晚判勝朝。自古詩人酷愛梅花,自然是為了其高風幽韻所沉醉。但更為詩人所傾倒的,則是梅花凌霜傲雪的高潔品格。陰鏗的這首詩,就歌詠了梅花迎寒風、傲飛雪的姿態。

開頭兩句直接入題,描寫出梅花凌霜傲雪的自然屬性。“春近寒雖轉,梅舒雪尚飄”,春天雖將迫近,嚴冬的寒氣尚存,雪花仍在飄舞,這時梅花早已盛開,可謂是“冰雪獨相宜”。這裡,詩人讚美了梅花不怕雪霜侵,“萬花敢向雪中開”的無畏品格。可以想見,那一樹樹傲然開放的梅花,或紅或白,或粉或黃,在漫天飛雪的映襯下,色彩會是多麼分明。這梅花,充滿著多麼頑強的生命力呀。望此景象,作者頓生敬意,也無怪歷代詩人和梅花結下了不解之緣。或讚美它那“凌寒獨自開”的大無畏的精神;或讚美它“畏落眾花後”的積極進取精神;或讚美它那“凌厲冰霜節愈堅”的高潔品格。

三、四兩句,詩人是在寫雪,也是在寫梅:“從風還共落,照日不俱銷”。春天風大,被刮落的梅花隨著春雪在春風中飛舞,景象真是美妙極了。或是白梅,那飄落之花與雪花齊風飛舞,難以辨認,真是“開時似雪,謝時似雪”;或是紅梅,那鮮紅的花瓣與如玉的雪花交相飄灑,紅白分明的色彩,奇妙變幻的景象,怎不令人陶醉。這與宋代詩人韓元吉所寫的“不隨群豔競芬芳,獨自施朱對雪霜”的意境有異曲同工之妙。當天晴日朗,在瘦枝上的殘雪融化了,而留在枝頭上依然微笑的梅花顯得更加清幽、雅逸,真是別有一番神韻。觀賞此花,自然心曠神怡。

五、六兩句,則分別寫梅之花、葉情狀。“葉開隨足影”形容梅放葉的時間。梅先花後葉,當花兒凋謝之時,葉子才逐漸長出,這是仍是暮春之時,“隨足影”用詞極為巧妙,“花多助重條”一句,形容梅開花之多。梅瘦枝疏斜,然而卻繁花滿綴。這一句寫得極為逼真。

最後兩句則形容梅花多變,不斷給人以新貌。“今來漸異昨,向晚判勝朝”,一樹樹梅花,今天所見和昨天所見有異,早上與晚上有別,描寫出梅花由花苞逐漸開到完全開放的不斷變化。“向晚判勝朝”言其梅花越開越美,不斷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

這首小詩,語言平易樸實,然而又有清新明快之感。狀物寫景都很細膩,以梅花傲雪開放到隨風與雪飄落,以及花落放葉之狀、花兒多變等都寫到了,讓作者觀賞到了雪裡梅花的千姿百態,創造了美的意境,留下的是不盡的想象和美的感受。

五首與梅花有關的古詩詞,你知道哪首

梅花落

唐代:楊炯

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開。影隨朝日遠,香逐便風來。

泣對銅鉤障,愁看玉鏡臺。行人斷消息,春恨幾裴回。

《梅花落》屬漢樂府“橫吹曲辭”。這首詩通過女主人公的賞梅來表現了她對行人(即她的丈夫)的思念,反映了戰爭的長久,親人無音信。讀者從妻子思念丈夫的切切情感中可以看出當時邊關戰爭的時間之長,守疆的重要性。此詩既是詠物詩,又是閨情詩。前四句詠物,後四句寫人。首聯的梅花引出了尾聯中對春恨的感慨,“一株梅”則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獨。詩味醇厚,形象逼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