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在岳飞灵位前说过一句话:“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赵构想表达什么?

历史大变局




在《精忠岳飞》电视剧中,岳飞死后,赵构说出了这样的话: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他的言外之意就是说,他也明白岳飞的忠诚,但也不能怪他这个皇帝没有知人之明。

宋高宗赵构和秦桧一定要杀死岳飞,大概真实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岳飞手中的兵权太大,大到让他们恐惧的程度。不杀死岳飞不足以消除他们心中的恐惧,不足以让他们晚上睡个好觉。


“卞玉何罪,怀璧其罪”,岳飞同样如此。在南宋初期,苗刘叛乱差一点杀死宋高宗赵构,这件事在赵构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阴影。本身在宋朝建国初期,宋太宗赵匡胤和前边的很多任皇帝都是靠从他人的手中夺取了皇位。因此宋朝的历任皇帝都在防范武将从自己手中夺取皇位,并且从制度上进行了很多种设计。

岳飞当时掌握的兵占到了南宋总兵数的一半以上,并且可以说他就是当时的军阀。和唐朝的节度使一样,拥有军政财大权。南宋朝廷没有力量制服军队的军费,一切全靠他们自己去筹措。政府没有办法牵制军队,这就是宋高宗赵构非常忌惮岳飞的关键所在。



当然当时想让岳飞死的人很多,宋高宗是一个,秦桧和满朝的文武官员同样如此。岳飞曾经说过关于良臣猛将标准的话: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

岳飞的情操过于高尚,就衬托的其他人过于卑劣。那些人都把岳飞当成了另类,眼中钉,肉中刺,必先除之而后快。在处死岳飞这件事上,秦桧只不过是一个替罪羊。

南宋中兴四大将,其他的人都没有死,顶多不过被解除兵权罢了,只有岳飞死了。也就是说岳飞死于南宋君臣合谋,他们都不希望看到一个活着的岳飞。只有给岳飞扣上一顶脏帽子,泼一盆脏水,才能让岳飞看上去跟他们差不多同流合污。

在岳飞死后,赵构说过另外一句话:你的公道在这里,朕的江山也在这里。言外之意照顾的心思就是说,在你的公道和朕的江山之中做一个选择,我当然选自己的江山。为了我的江山,可以牺牲一切,更何况是一个小小的岳飞。

因此在岳飞被处死的时候,基本上都没有人帮岳飞说话,尤其是中高级的官员。只有韩世忠看不过去,替岳飞说话,质疑了秦桧。但大抵也只能如此,改变不了结果。



岳飞之所以会被处死,宋高宗赵构当然是最高的决策者。其根本最深层的原因在于两个人对国家理解上的差异,赵构认为国家是他一个人的,岳飞则认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赵构认为他是国家的主人,可以收复失地、直捣黄龙,但必须保证南宋的政权和军事实力掌握在他自己手中。如果不能,他宁肯偏安一域,直把杭州作汴州。

岳飞则是一个死心眼儿,总是梦想着收复失地,打回自己的老家,重新恢复南宋的首都汴京。这个目标赵构不是不同意,他只是担心岳飞将来功劳太大,朝廷没有办法再封赏他,岳飞就有可能兴兵作乱。在杀死岳飞之后,忠于岳飞的部下也遭到了清算。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当年曹操的这句话,从秦桧的口中说出来,反映了赵构的心思。如果我感觉你会对我不利,那我就首先杀死你,这就是宋高宗赵构杀死岳飞的心理阴暗之处,最终也丧失了南宋恢复故土的最佳机会。

南宋词人陆游的那句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最终就成了空想。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化成了无数的热泪和悲愤无奈的酒。


新知传习阁


赵构说

老岳啊,不是你不忠,也不是朕不明白,不光明,朕啊,心理是透亮的很啊。

而是:

你啊,岳飞啊。你不识大体,没有政治智慧啊。

第一,能打仗就能打仗呗,为啥叫[岳家军]啊,叫什么家军的,什么家将的都没啥好下场。为啥?你们都是俺赵构的军队才是啊,都像你这样叫法,以后我咋管啊?!

第二,我当皇帝当的好好的,岳飞啊,你为啥非要把我哥哥接回来,那我咋办——听你的吧,我得下台,不听你的吧,大家怎么看我?!你说你,啥叨叨啥呀,我不说话,就得了,你还是叨叨叨叨没完没了,哎!

第三,你说你,非要给我上书,说:立谁谁为太子。你说你是不是傻啊?!你竟然干涉我们帝王家的事儿。你说,我立了太子,你不喜欢的话,你手里有兵权,新皇帝能做得稳吗?

这三条,那一条都让我尴尬难堪啊,我已经忍你很久了,你就是不开窍。

假如我不杀你,你战绩越来越好,威望越来越高,你说!那么朝野上下不都得听你的?!那时,我赵构不就更难办了?!

所以,老岳啊,你是忠臣,也是光明正大的人。但是啊,你也太没有政治智慧了。

哎!我不得不杀你啊!你不要恨朕啊。

所以,就让秦桧背这个骂名吧。


金蓝盟谢继东


赵构对岳飞灵位说,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要表达什么意思?

第一☝️语意……

1.你很忠于朝廷,我知道。

2.你说的对,做的对,想的对,我也知道。

3.我是明君,我知道我在做什么,我也知道你笨不该这样死去,死的很可惜。

4.可我还是不得不杀你,情非得已。

5.九泉之下,不要怨朕。

6.你的死,就算是忠于我一次吧。

第二,背景……

当时是南宋时期,北方失守,北宋皇帝等人被俘虏,还有大批皇亲国戚,贵族官僚统统被抓。该有当时都城的大批将士和百姓,工商业者等,北宋子民。

赵构本人属于没被抓的老赵家独苗了。这种情况下,等基,建南宋政权的。北伐收复失地,解救父皇的民众呼声特别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可是南宋主战派和主和派一直争论不休。主和派说求稳,偏安一隅。打不过,打过也要死太多人,花太多钱了。地让他们占吧。还在北方的臣民也让在那里安居乐业。如果打,损失太大,收复北方的希望也不一定有多大。

加上历史上有过西汉东汉,西晋东晋这样两个朝代的四大政权。如今局面和历史是惊人相似的。要打历史上这两个朝代的后两个政权也大了,人家干嘛不打。不能打嘛。

第三,赵构本人的小九九

打不赢,我赔款割地,花费大量财力,耗费大量人力。说不定被别人消灭呢?我耗不起也搞个半死。皇位难保。

打赢,迎父皇大人回来,我不要下台吗?再说,现在他们还没被杀,我一打再打,他们杀了我父皇怎么办?

所以于公于私我没必要打,也不值得打。疆域辽阔不一定有钱,我现在也不是很安逸嘛!?

万一打得我也被抓走,我们老宋家的江山就没戏了。

第四,岳飞最主要的死因就是他太猛了,太能打,大有功高盖主的架势。

他死了,就没有人再有信心说,我们被北伐吧。彻底堵住了主战派的嘴。确保南宋政权偏安一隅。老宋家还有这半壁江山在。


用户72902096647


个人觉得,赵构的意思是:当今天下,你既无负于朝廷,我亦非昏聩之主,都是出于迫不得已,被逼到了这个份上而已。换句话说就是:当时天下,岳飞必须的死。

一:拥兵自重

提到‘岳家军’想必没几个人不知道。但就当时天下形势而言。小朝廷在临安已经慢慢稳定下来,中兴四将中除了韩世忠和岳飞这两个出身贫寒的人,依然执着于前线之外。剩下的张俊和刘光世已经和当时的高宗皇帝达成共识,在临安城中享受起纸醉金迷的太平生活。并且很识时务的将军队的指挥权交回中央。至于韩世忠则是一副皇帝老儿指哪打哪,听话的不得了的样子。唯独岳飞,他坚决贯彻恩师宗泽的遗愿,以北伐中原,直捣黄龙,迎回二圣为毕生的追求。孤军奋战,一意向北,以至于当时天下百姓只知有岳飞,不知有高宗。而身在前线的岳飞,随着威望的不断攀升。国家的军队也变成了河朔地区百姓口中的‘岳家军’。这种国家军队私有化的趋势是历代帝王都很担心的事情。但岳飞却丝毫不知避讳,也丝毫不考虑当时的天下大势和帝王心术。正因为他的一意孤行,在当时并列的名将中虽然岳飞名声最大,但他所受的封赏却是最薄弱的。

二:干涉立储之事

高宗皇帝因为备受惊吓而失去生育能力,这几乎是朝野皆知的事情,但是谁也不愿意点破明说。可岳飞却说了,他非常耿直的向皇帝建议早日册立太子,甚至还主动提出应该立谁为太子。这种明目张胆的行为,在年轻气盛高宗看来,无异于是一种赤裸裸的挑衅,试问祖先好不容易才从高祖手中夺过来的皇位岂能拱手相让?再说,自己邀天之幸,托了完颜氏的福才捡到的皇位怎能轻易让出去,而不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所以于情于理都没有年纪轻轻就册立旁支的道理?可是迫于当时朝野的压力,高宗皇帝还是做足了样子,在太祖一支的子孙中挑了两个养在宫中。但却迟迟不愿行册立的礼仪,只是铆足了劲的宠幸妃子,希望他们能够产下一儿半女,好将皇位传下去。就在高宗心焦的不行的时候,岳飞却一直敦促高宗尽快册立太子,稳固国本。这种情况之下,高宗对于岳飞的厌恶自然更加一层。

三:帝王心术

要说秦桧早年的时候也是个忠臣,就像汪精卫一样,只是后来走了歪路而已。南宋王朝建立之后,秦桧从北方回来,为高宗的继位带来了法理上的支持。两人一拍即合,一个成了名正言顺的帝王,一个做了位高权重的当朝宰相。而这时岳飞想要收复中原,迎回二帝的想法,显然与基本国策是不相符合的。第一,一旦二帝回来,高宗将怎么处理?虽说在岳飞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徽宗皇帝已经去世了。但这还是个很棘手的问题,所以说,二帝回来不如不回来。第二,完颜金的精兵强将给高宗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再加上南宋大乱初平的现状,打从心里,高宗并不认为自己有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机会,所谓知难而退,既然北伐无望那还不如就此何谈。换几年太平帝王的逍遥自在。所以从根本是来说,当时整个南宋王朝几乎都不愿意打仗,这就像后来的孝宗皇帝,继位之后雄心勃勃的要收复中原,可一败之后就一蹶不振,甚至直接退位让贤了。所以说,在这种前提之下,岳飞对北伐的执着就显得格格不入,分外扎眼。所以借秦桧之手铲除岳飞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综上所述:岳飞死的冤枉,但在那样的朝廷之下,他死的并不冤。毕竟在南宋一朝,所有像岳飞一样,有志于收复故土的人都没有什么好的收尾。譬如,同样是中兴名将之一的韩世忠,在岳飞被害之后主动交出兵权,做了个闲散的富家翁。二十多岁就驰骋敌阵的辛弃疾,在南归之后,硬生生的被安置在地方,做些无足轻重的散官,一辈子郁郁不得志,只能借醉酒来怀念那段叱咤风云的日子。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当及时删除~


狐笔春秋


岳飞在后期能够平步青云,其实和高宗的赏识有很大的关系。南宋初年,各路军阀养兵自重,朝廷的权威日趋低下,对一些手握重兵的将领基本上调不动。岳飞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为被高宗用于平衡其他大将的一员猛将,得以迅速崭露头角。岳飞也因此被高宗数次破格提拔,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大将。

因此,对于高宗与岳飞的关系,还真的谈不上不好。在岳飞第一次觐见高宗的时候,两人就曾深入地促膝长谈,也是这一次长谈,奠定了岳飞在高宗眼里的分量。此外,由于岳飞简单的出身和背景,高宗也是非常放心的。正因为如此,高宗对岳飞曾经深寄厚望。

不过,对于南宋所处的情况来讲,南宋初年所面临的困境,除了内部的不稳,更重要的还是外部金国的威胁。当中兴四将崛起,以及南宋的各种起义被平定以后,南宋内部的问题基本上解决了,高宗的朝廷也掌握了对南宋的绝对控制力。这个时候南宋就可以完全腾出手来对付金朝了。当然,随着南宋内部问题的解决,岳飞等人对于高宗的重要性就没有那么大了,甚至还成为了高宗较为忌惮的封疆大吏。

而另一放方面,南宋在与金国的拉锯中,双方的势力有逐渐出现了平衡。金国无法打败南宋,而南宋也没有实力还于旧都。最终为了维护两国长期的和平,南宋用少壮派大将岳飞之死,换取了与金国的和议。

因此,对于岳飞之死,并不是岳飞有多大的过错,也并非高宗有多昏聩,而是形势使然。当然,岳飞其实也可以不死,但是南宋被金国已经打怕了,而且主和派在朝廷占据了上锋,没办法。



苏绽


历史上的赵构根本不会说这话。

先说说大家认为岳飞被杀是因为他要迎回徽钦二帝。

宋徽宗在当时名声扫地,而且宋徽宗死的那一年是公元1135年,而岳飞则是死于1142年,岳飞迎回来也只是一具骸骨。

而宋钦宗即位不满一年,就被金兵掳走,威望能力没有得到施展,我无法确定他是英才还是废材,但是一个被敌人从帝都掳走的帝王,已经失去了他继续为帝的资本。

能力强如李隆基,也只能在晚年当个形如傀儡的太上皇。

从秦始皇到溥仪,只有明英宗朱祁镇一人,被敌军俘获又重新登上皇帝宝座。

宋钦宗赵桓不像明英宗朱祁镇那般在位多年,明英宗的基本盘还在,明朝的实力还在,他爹又是一代明君朱瞻基,土木堡之战的责任,有王振在扛包。

上天还是眷顾朱祁镇的,被关押南宫多年,终于等来了重登大宝的时机。

明英宗有的,宋钦宗一样都没有,如果他被迎回来,运气好被软禁,运气不好,一杯毒酒了却一生。

岳飞被杀,不仅仅是金人与投降派的施压,更多的是南宋内部几大军事集团明争暗斗下的产物。


秋雨论历史


这个问题,我从3个方面向您说明。

1,赵构并非是没骨气的皇帝,对于金人的态度他有个明显的心理变化曲线,赵构当上皇帝不容易,也见证了长辈在他乡的屈辱待遇,我想当时没有谁比他更像灭掉金国振大宋雄风了。但即位之后他发现抗了这么多年金,不仅一直占不到便宜,就连朝野内外也是一阵恐慌,此时朝中居然没有一个能拿得出手的大将为其分忧解难,因此赵构的态度渐渐由主战变成了主和,既然皇帝都不想打了,大臣们自然得遵从君意走主和路线,这样也就搞得韩世忠,黄中等主战积极分子很尴尬,在这个时候,岳飞出现了,南宋不可思议的压制住了金人强烈的攻势,并且还做出了求和的举动,就算是岳家军如此勇猛,也没能阻止朝廷内部的消极气氛。

2,从主流的观点来看,岳飞等人的积极举动直接影响到了秦桧等人在朝中的利益,若金国灭亡,秦桧的利益圈会崩坏,而也有传言说等钦宗回来时高宗得让位,这也是赵构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于是金人放出了杀岳飞就和平共处的口号,就这样,秦桧等人开始行动,先是撤了岳飞的兵权,又让张俊威拉拢王贵、王俊诬告岳飞,岳云,张宪谋反,最终在万俟卨的主持下,岳飞等人活罪伏诛。从这个关系来看,如果没有赵构的支持,秦桧万万不敢对岳飞下手,所以赵构也知道岳飞的品行,但他更需要保全自己的位置,因此说出了非卿不忠非朕不明的话。

3,除了今人知道罪魁祸首是赵构,古人也能感觉到秦桧其实只是赵构的挡箭牌,所以在各类戏曲和故事中赵构也被塑造成昏君的形象。但在赵构以看来,臣子活着的意义就是为君王效忠,如果死你一个岳飞能让我在皇位上安稳的坐上几年,这是比抗金成功更值得庆幸的事情。或许也是岳王爷在天有灵,他在天上保佑赵构安然的活到了八十多岁,也是很厉害了。


逻辑文史游


“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你的公道在这里,朕的天下也在这里。”
不得不说,宋高宗赵构是一个相当有政治手段的政治家。岳飞的死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情商太低。他不知道皇上杀人从来不是以忠奸为区分,而是以需不需要为理由。如果对自己的地位有任何威胁,不论是否忠诚都会毫不犹豫的杀掉。

在历史上被以“莫须有”罪名杀死的功勋卓著的将领太多了,像汉景帝的周亚夫,雍正帝的年羹尧等等。所以宋高宗赵构的这句话实际的意思就是:不是你不忠诚,不是你要谋反,只是为了我的天下,我必须要杀你。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赵构要杀岳飞?

功高盖主情商低

而像岳飞这样的将领,早已功高盖主,而且还又有荆楚富庶之地作为根据地。他退可割据称帝,进可逼宫造反。对没有什么权势的赵构来说,其实是最大的威胁。当时南宋所有的精兵,几乎都被岳飞所掌握,而且他们一心一意都效忠于岳飞。

岳家军一路北伐名镇中原,让所有金兵闻风丧胆,也大涨了汉族人的气势。当时在南宋所有的起义军几乎都打着岳家军的名号,这些军队俨然看起来就是岳飞一个人的军队。这样一个掌握军队,而且又有影响力的人。对于皇上赵构来说,怎么可能留下?

宋朝的天下本来就是如此而来,宋太祖赵匡胤不愿造反,只是奈何部下黄袍加身不得不称帝。岳飞不仅功高盖主,而且他甚至还什么都不图。在赵构的眼中,岳飞就是一个毫无把柄的人。立了功之后,朝廷的任何赏赐他都会分给自己的下属。

不仅如此,就连皇帝赏赐给他的美女,他都会悉数退还,一个也不肯要。你既不贪财又不贪色,那么你想要的可能就是朕的江山了,自然留你不得。而当时得以明哲保身的韩世忠和张俊在立功之后就赶紧买房买地纳妾,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贪财贪色。而是他们想让皇上放心,得以保存性命罢了。


迎回二圣的口号

要说岳飞与赵构最大的威胁,就在于岳飞北伐时所喊的口号是收复失地、迎回二圣。收复失地,对于赵构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事情,作为一名皇帝,谁不想流传千古,守护住自己老祖宗留下的土地。

但迎回二圣,你让赵构怎么想,赵构的哥哥和爸爸回来之后,一国三圣,你让赵构情何以堪?在赵构的心里,他只想着岳飞能够收复失地,并不想让岳飞将二圣收回。

北伐目的性的不同

靖康之耻当中,金国人掳走二圣,还有许多的皇亲国戚和贵族,宋高宗赵构属于一个幸运儿。但金人从来没有放过抓赵构,他们一路向南追,想要抓住赵构。赵构也是一路逃跑,甚至有传说他还逃到了海上。


所以赵构让岳飞和金国人打仗的目的,其实只是为了不让他被金国人抓去。而岳飞的目的是却是要将二圣赢回收复失地。所以从一开始宋高宗与岳飞之间的目的性就不一样。

北伐的必要性问题

对于宋高宗赵构来说,即使北伐打赢了金国,那么我还是要退出自己的皇位。如果打不赢,我也要赔款割地,损耗大量的人力兵力和财力不说,说不定自己还有可能被捉去,那么大宋的江山就真的覆灭了。

所以对于赵构来说,这场战无论是打赢还是打输,都没有什么好处,那么他为什么还要继续让岳飞北伐呢?而且岳飞在北伐时不愿撤回时,赵构连下12道金牌,他才肯撤军。在赵构的眼中,这个将领已经完全脱离了自己的管理,已经到了不得不杀的境地。


史之策


首先赵构应该不会说出这句话。第二点,岳飞不是死于“迎二圣”的口号下的。这个口号在南宋初年可谓是人人皆知,因为这是当时的皇帝赵构首先提出来的,在其继位诏书中,可见“同徯两宫之复”之语,这也是迎二圣最先的出处。岳飞不是脑子一根筋的人,在后期朝堂形式发生变化的时候,其也不再喊此口号。而且就算迎回二圣,也不见得会对赵构的地位有所影响,某种意义上两位也算是亡国之君。

那么为什么岳飞必须要死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跟当时统治者的政治理念不同。宋朝已经被打怕了,几百年来,宋金之间的战争,宋朝总是吃亏的那个。赵构也怕步了宋钦宗和宋徽宗的后尘,一方面启用少壮派积极练兵,抵抗金兵,另一方面又积极求和。练兵不是为了北伐,而是为了自保。但是岳飞心中最想的就是北伐中原,还我河山。这就造成君臣心生嫌隙,埋下祸根。

2、宋朝重文轻舞武,对武将很是防范。赵构刚刚即位的时候,没办法,必须要仰仗这些武将来抵抗金兵和平息内部问题。但是岳飞的军队叫什么呢——岳家军,你这不是往皇帝心上扎了一根刺吗。这到底是朝廷的军队还是你岳飞私人的军队。当时内乱已经平息,你的存在已经不是必不可少的了,再加上当时一些佞臣的挑拨,赵构对岳飞日渐不满。

3、当时宋金已经在私下暗中商量求和(当时朝廷议和派占主导,赵构比较摇摆,但是议和思想成分比较大),岳飞当时已经连战连捷,金朝不干啊。你议和可以,但是岳飞你得处理一下,要不影响我们的“友谊”啊。

种种因素影响下,赵构由开始的不满渐渐生出来杀岳飞的心思,加上金国的压力和自己的求和心态,只能牺牲岳飞来换取自己偏安一隅的帝位。可惜的是和平很短暂,浪费了岳爷一腔的报国热情。



秘史杂谈


这或许是高宗说不出口的真心话。


他下旨,亲授岳飞"尽忠报国"锦匾。对岳飞一颗为朝廷为国家的赤胆忠心是心知肚明的。冤杀岳飞不是他昏庸,而是岳飞"迎还二圣还朝"的最高政治主张,危及到了赵构的皇位。杀他为不得己。

当精忠岳飞及岳家军击败金军主力,拿下朱仙镇,欲乘胜追击,挥师北上(加上河北还有十五万义军配合),直捣黄龙,迎还二帝时,这是赵构不愿看到的。连下十二道金牌令其返回临安。并罗织罪名,以毫无证据、根本不存在的"谋反罪",将岳飞冤杀于风波亭。

引起朝野震动,纷纷质疑,奸相秦桧以模楞两可的"莫须有"(或许有)做以搪塞。引得韩世忠大怒:莫须有三个字怎能服人?其实真正的主谋正是高宗,这是因为:

赵构做为徽宗第九子、钦宗的九弟,本和皇位扯不上关系。只是康王而已。靖康年金兵攻陷东京,皇宫一干人尽数掠去北国,而康王正奉旨在外公干,成了漏网之鱼,躲过一难。后在抗金名将宗泽等人拥戴下,在南京(今商丘)登基,史称宋高宗。

尽管偏安一隅,但一旦尝到了做皇帝的滋味,再让退出就不情愿了,迎二帝还朝恰刺中了这一痛处,他往里摆?他的心情和明英宗复僻后杀了于谦后有所类同,内心里认为于谦无罪,又不得不杀。

人心不可违,岳飞的"天日昭昭"也不是白写的。宋孝宗继位不久,就全面为岳飞平反昭雪,加谥号岳武穆,追封鄂王。

这时做为太上皇的高宗赵构还活着,这一切没有他的黙许是难以实现的。是愧疚的弥补,还是想得到一点心灵的安慰,恐怕都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