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滅亡的“比特幣前身”

提起第一個數字貨幣,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比特幣。其實比特幣只是第一個基於區塊鏈的數字貨幣,在它出現之前,已經有人發明了“數字貨幣”。

當時這種超前的概念,讓硅谷的技術大咖嫉妒,比特蓋茨、荷蘭銀行、花旗銀行等更是發出合作邀請,但最終這個數字貨幣卻意外地走向了滅亡,為後來的比特幣空出了位置。


走向滅亡的“比特幣前身”


David Chaum出生於美國的中產家庭,28歲就拿到了加州伯克利大學的計算機博士學位,他是才華橫溢的數學家,也是一個凡事特別有主見的人。1980年,他環遊完世界後,選擇留在阿姆斯特丹當一個密碼學研究所的負責人。

1983年,他發表了一篇論文,第一次提到“數字貨幣”這個概念。在文中他描述到數字貨幣支付與信用卡支付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匿名,用戶從銀行接收到數字貨幣,但往後花這些幣的時候的狀態是匿名的,也就是說,銀行只知道是誰兌換了多少錢,但不知道這些錢的用途。

在那個年代,“區塊鏈”還沒有出現,那麼他是如何做出一個不需要區塊鏈的加密貨幣的呢?

David用密碼學技術創建了一個“盲簽名”的新技術,以實現電子支付網絡的匿名要求。“盲簽名”是什麼?這裡用一個投選票的例子解釋:

很多人都知道,可以通過郵寄選票的方式投票選舉,在這種情況下,選舉當局必須確認是有權利的人投了票,而且只投了一次。與此同時,當局不應該知道這個人把票投給了誰。

走向滅亡的“比特幣前身”


(墨西哥的一張郵寄投票卡)

第一步,選民填好投票卡,把它放進裝有複寫紙的信封裡,密封好,在信封寫上有寄回的地址,郵寄出去。

第二步,選舉當局收到信封后,不拆信,在選民的名冊裡核對這個人有沒有投票的權力,確認後,選舉當局就在信封上簽名說明這一點,與此同時,他的簽名便透過複寫紙簽到信封裡面的投票卡上。然後當局按照信封的地址把這封信原封不動地寄回去。

第三步,選民收到信封,拿出帶有標記的投票卡,寫上投票的信息,再換一個沒有個人信息的信封寄出去。

最後,在投票卡中只看得到選舉當局的簽名和選票內容,但不知道是誰投的。

這樣一來,信封是“盲的”,而“簽名”就是由信封上寫的。這也是“盲簽名”的意義所在:

“簽名者不知道他所簽署消息的具體內容,而簽名的消息不可追蹤。”

而在David建立的數字貨幣當中,用銀行代替了選舉當局,用金錢代替投票卡。用戶從銀行購買數字貨幣,銀行確認。然後把錢換算成對應數量的數字貨幣,放入上面講的“信封”中。接著,用戶就能在生活中使用這些數字貨幣。而銀行在這個過程中,從它的簽名中知道這是一個真正的數字貨幣,但不知道誰在使用它。這就使得數字貨幣具有匿名性。

David發明了“盲簽名”後,就想到,為何不用它申請專利賺錢呢?於是他在1989年成立公司,併發明數字貨幣DigiCash,與傳統信用卡不同,DigiCash的目標是讓互聯網支付商品和服務變得安全又方便。

這個概念在當時十分超前,DigiCash至少需要等上十年能發揮作用。它的應用完全依賴於電子商務,而網上交易市場是在上世紀90年代後半期才開始出現。所以,當時DigiCash的日子並不好過。《福布斯》的一篇文章曾說:

“一個對未來有用而不是對現在有用的東西終究只是天方夜譚,根本不會有人想用它。電子商務正在蓬勃發展,但事實證明,萬事達卡和Visa卡才是客戶的首選。”

這個時期的DigiCash,幾乎跟其他新興技術都面臨同樣的問題:它們無法為用戶解決實質性的問題。DigiCash的優點是匿名,但顧客只是想方便地在網上購物,況且他們也已經習慣用信用卡了。

David的不幸不僅僅因為 “新發明”來得太早,還跟他的性格有關。荷蘭雜誌曾發文表示: David是一個優秀的密碼學家,但包括他在內的所有密碼學家都是偏執狂。他的公司更像是一家精神病院,而不是科技公司。

當時,荷蘭國際銀行跟David談了幾個月的協議,結果在雙方共同簽署合同的當天,David拒絕簽字。在1996年之前一直擔任DigiCash的首席財務官的雷蒙德表示:

“他太多疑了,總是覺得不對勁。荷蘭國際銀行有八個人,他們的 CEO都來了,David就是不想簽約。”

比爾蓋茨曾經希望將DigiCash整合到每一個安裝Windows 95的系統中,並開出了1億美元的天價,但David覺得錢太少了,後面他又以同樣的理由拒絕了當時最好的瀏覽器Netscape運營商的簽約協議。

走向滅亡的“比特幣前身”


比爾蓋茨(右)是DigiCash的粉絲

David這種傲慢、不切實際的作風引起了公司的不滿,領導層紛紛要求他辭去CEO一職。他慌了,只好把位子暫時讓給了其中一位經理人。不久之後,領導層又開始起內訌,無數想做實事的員工失望地離開了公司。

公司內部情況一團糟,很多投資機構仍然覺得他們的產品很有吸引力。然而,隨著電子商務在全球範圍內不斷髮展,並沒有出現大量客戶轉向使用DigiCash的情況。信用卡雖然不是最安全的,但也沒人證明這種數字貨幣真的就更安全。直到1999年,DigiCash宣告破產。

一方面,我們能看出DigiCash的失敗是由於David的話語權太重,而且他偏執、頑固、錯誤的判斷讓DigiCash被埋葬,永遠失去了“成為比特幣”的機會。

另一方面,DigiCash的失敗也暴露了未來項目要根除的弱點:David是專利和版權的愛好者,但這種方式並不利於技術的推廣和發展。

這也是大量比特幣愛好者和密碼朋克不喜歡區塊鏈專利的原因。

走向滅亡的“比特幣前身”


八年後的比特幣“以史為鏡”,選擇了代碼開源,一來將這項技術免費提供給了全世界,二來這種去中心化組織也規避掉中心化公司的種種弊端。雖說大量山寨幣的出現讓市場競爭變得激烈,但它們也讓更多人對這項技術產生興趣,讓更多人瞭解到比特幣,這種舍小而取大的方式正是中本聰的智慧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