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街燈籠的變遷

農曆正月初八,已是節後上班的第二天。但在西安市東郊城鄉結合部的灞橋區田洪正街仍洋溢著濃濃年味,幸福的笑容也掛在人們的臉上。

人勤春早。天剛亮,天氣有點陰,還有霾。這個不足2公里長的小街已被賣燈籠的給“烘熱”了,他們從四面八方來,將火紅的燈籠掛在街道旁邊的大槐樹下,就開始了一天的生意。

今年55歲的老王,是附近洪慶山上人,從他記事起,爺爺那一代就開始賣燈籠了,可以說是燈籠世家。他說,那時候,爺爺和爸爸賣的都是自家做的燈籠,每年國慶一過,家人便開始買竹子、塑料布、細鋼絲什麼的,等料備齊全了,冬天就貓在家裡做燈籠。一個冬天的辛苦,就為了過年用竹竿挑著燈籠來街上賣。這可是全家一年的收入。

中國人喜歡燈籠,尤其是大紅燈籠,它代表著喜慶吉祥,象徵著日子紅紅火火。逢年過節,家家戶戶要掛燈籠,孩子們要打燈籠。老王說:“那時候我家不太做大燈籠,人都窮,捨不得買大燈籠,都給孩子買那種小的‘火葫蘆’。”

如今,老王主要賣大燈籠,一對大燈籠價錢在幾十元到百餘元不等。老王也早不做燈籠了,而是從批發市場浙江、江蘇老闆那兒批發,燈骨是鋼的,燈布有尼龍布、紅絨布等,既美觀又耐用,還不怕水,比原先竹子做得好多了。

上午10時左右,燈籠市場已經人來人往,老王的燈籠卻不怎麼暢銷,旁邊的小燈籠,特別是電子、卡通之類的小燈籠賣得比較好。“大燈籠主要是節前賣的,多數賣給了企業或者飯店老闆。”老王說,別小看這條小街,有慶華廠、航天四院、二炮學院等大企業和單位,還有一個工業園區。企業單位一般都會掛大燈籠,還要最大的。

節前,生意好的時候,老王一天能賣出幾十對大燈籠。讓他高興的是,現在不光大企業單位掛燈籠,街上的賓館、飯店、超市,甚至小門面,還有一排排櫛次鱗比的村民的小樓房也興起了掛燈籠,一條街都被燈籠裝點得喜慶而熱烈。

紅紅的燈籠真實而生動地訴說著“今昔非比”的巨大變化。(本報記者 閻瑞先)

更多新聞內容請關注陝工網:http://www.sxworker.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