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街灯笼的变迁

农历正月初八,已是节后上班的第二天。但在西安市东郊城乡结合部的灞桥区田洪正街仍洋溢着浓浓年味,幸福的笑容也挂在人们的脸上。

人勤春早。天刚亮,天气有点阴,还有霾。这个不足2公里长的小街已被卖灯笼的给“烘热”了,他们从四面八方来,将火红的灯笼挂在街道旁边的大槐树下,就开始了一天的生意。

今年55岁的老王,是附近洪庆山上人,从他记事起,爷爷那一代就开始卖灯笼了,可以说是灯笼世家。他说,那时候,爷爷和爸爸卖的都是自家做的灯笼,每年国庆一过,家人便开始买竹子、塑料布、细钢丝什么的,等料备齐全了,冬天就猫在家里做灯笼。一个冬天的辛苦,就为了过年用竹竿挑着灯笼来街上卖。这可是全家一年的收入。

中国人喜欢灯笼,尤其是大红灯笼,它代表着喜庆吉祥,象征着日子红红火火。逢年过节,家家户户要挂灯笼,孩子们要打灯笼。老王说:“那时候我家不太做大灯笼,人都穷,舍不得买大灯笼,都给孩子买那种小的‘火葫芦’。”

如今,老王主要卖大灯笼,一对大灯笼价钱在几十元到百余元不等。老王也早不做灯笼了,而是从批发市场浙江、江苏老板那儿批发,灯骨是钢的,灯布有尼龙布、红绒布等,既美观又耐用,还不怕水,比原先竹子做得好多了。

上午10时左右,灯笼市场已经人来人往,老王的灯笼却不怎么畅销,旁边的小灯笼,特别是电子、卡通之类的小灯笼卖得比较好。“大灯笼主要是节前卖的,多数卖给了企业或者饭店老板。”老王说,别小看这条小街,有庆华厂、航天四院、二炮学院等大企业和单位,还有一个工业园区。企业单位一般都会挂大灯笼,还要最大的。

节前,生意好的时候,老王一天能卖出几十对大灯笼。让他高兴的是,现在不光大企业单位挂灯笼,街上的宾馆、饭店、超市,甚至小门面,还有一排排栉次鳞比的村民的小楼房也兴起了挂灯笼,一条街都被灯笼装点得喜庆而热烈。

红红的灯笼真实而生动地诉说着“今昔非比”的巨大变化。(本报记者 阎瑞先)

更多新闻内容请关注陕工网:http://www.sxworker.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