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班教育的困惑

释家专栏

我曾劝七个孩子离开国学班

因为做报道的关系,我曾探访过十多家国学机构。整个探访的过程,让我对国学教育的印象直接掉到了泥坑里。因为这个,我至少劝说了七个家长,不要把孩子送到泥坑里。

我的朋友许女士是个尽职的母亲。在她的女儿四岁多的时候,她就有想法,想把女儿送到家附近的一个读经班。她和她先生两人也去考察过几次,还拍了视频给我们看。

许女士和我们讲,说班上有个小男孩儿好厉害,能把《孟子》全篇背下来,还有,他的爸爸妈妈也很厉害,早早儿的就把他朝着鸿儒的方向培养,常常带他去打个坐,修个禅之类的。许女士很急迫,恨不能把孩子赶紧送进去,她想的是:用不了几年,她的女儿也能把那些典籍都背下来,这样也是比同龄人有准备。

许女士的先生也说,虽然古籍里的一些东西也不见得全是好玩意,比如《弟子规》,就有很多是糟粕,但是小孩子这会儿也不懂吧,就权当是锻炼记忆力也行,总是玩手机玩paid要好。

她俩们两个这样商量,大伙还觉得比较可行。可是接下来许女士讲的内容,就引起大家的警惕了。

许女士说,她和几个家长聊过了,这些家长都很棒,都愿意为孩子付出。他们风雨无阻、长年累月送孩子过来学习,有些住的远的,路上要两三个小时。他们甚至还想着陪孩子在这个班里住宿学习。

那个能把《孟子》全篇背诵的小男孩儿,他的爸爸尤其积极。他一直向许女士灌输应试教育非常糟糕的观点,说他将来考虑让孩子放弃高考,直接学国学、学英语,学实用技术,邀许女士做同行人。他还向许女士推荐这个机构里的一个老师,说他学识渊博,不是那些学校里的老师能比的。他的观点是:何必在应试教育的体系里浪费时间,要节省时间,要集中精力,要找到一个好老师直接学经典。

许女士和我们讲述时,看着好像有点儿动心,她的这种动心让我很担忧。

我们也知道应试教育有很多毛病,但毛病再多,它也是一个体系,只要是体系,它就有讨论和试错的机制,有考核的标准,还会受到重重监督。这比把宝押在一个人身上不是要保险得多吗?

我给许女士讲了一件事情。

几年前,我们曾做过一个报道,当时北京有一众人,呼吁个性化教育,说是要解放孩子天性,他们聚了一拨人,自己在家开私塾,不让孩子参加大众化的应试教育。这拨人基本都是高学历,有些还是名牌大学毕业。因为他们的身份,这件事当时在社会引起了很多讨论。确定有人在等着看他们的成效,以便效仿。

我当时是这起报道的参与者,整个事件过程比较了解,正反两方的观点我都有过接触。应该说,当时我就对搞异化教育的这拨人不看好,都不需要等到几年后水落石出见分晓。因为在我采访的几个家长中,至少有一半以上表达了激愤的态度,他们的激愤让我失望。

接受采访的过程当中,他们甚至在游说我加入他们的团队。在得到拒绝的信息后,他们表达了不满和鄙夷,说,那么你和你的孩子就没这个造化了。

国学学习没有让他们变得包容和平静,他们这样易怒,脾气修养也就和我个粗人差不多。

5年之后,我们跟踪报道,对此又做了一次采访。结果和我的判断差不多,这拨人没有能坚持下去,他们在重新寻找回到大众教育的渠道。最受影响的当然是他们的孩子,这拨孩子与社会隔离了五年,现在要重新回到教育体系中,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我对许女士说,应试教育可能会扼杀孩子的一些天分,但是,它无论如何也比求学于一位学问和道德都没有得到验证的人要安全。教育是一件持久且考验人的平衡感和耐心的事情,凡融入了夸张成分的讲述都值得怀疑。特别是那些没有验证标准的事和那些没有得到过验证的人。

当然,我不是说我们应完全听命于应试教育,完全屈服于应试教育的体系,我要说的是,教育还是应该往横向和纵向想办法,来挖掘,来开拓,而不是依托于某种近乎逃避现实的幻想。

不让孩子参加应试教育,而让孩子跟某一个人学某种高明的本事,这难道不是幻想吗?

这种幻想的动力来自于个人英雄主义,实施者总体都是以为自己在做一件接近伟大的事情。这种自我的过度认可、还有对可笑的自由的向往产生的幻想,短时间内确实有战胜对现实困难恐惧的效力,但是这种虚幻胜利很快就会被打回原形,让实施者付出成倍的代价。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国学代表着传统,国学习练者是复古者,但其实不是这样。这拨人和复古没有多大关系,他是只是对现实生活反叛,对现实框架不满,现有框架产生的利益没能照顾到他,所以他需要用另一咱方式来实现,而国学给了他们一条合法的出路。为了实现这个路径,他们不惜拿孩子当工具。

个性化的教育好像是在给孩子找一条看似更加光明的路,其实不然,相反,个性化教育中一厢情愿的地方恰恰是它最致命的弱点。

国学班所倡导的理念过于轻快,他们把教育这件事儿简单化,实施的是一种想当然的教育方式,把“逐力于真理、努力搞清真相”这个环节弱化了,或者说是取消了。这种教育里没有标准,比较对象不严谨,参照对象更是虚幻,出了问题也不自知,还没有纠错机制,这几点又都是应试教育体系一直在着力改善的地方。

孩子的成长是多么复杂的一件事情,哪里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情?可是很多国学教育倡导理念就是,指望一两个人的一两句话就让一个人彻彻底底的清楚明白,还永远清楚、永远明白。

这明显不符合科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