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莆田系撐起了大半個中國商業史:“中國的猶太人”經營帝國

之前深圳科學家賀建奎宣佈,全球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誕生,並且得到各界廣泛關注,據悉這次基因手術修改的是CCR5基因(HIV病毒入侵機體細胞的主要輔助受體之一),使用的基因編輯技術為“CRISPR/Cas9”技術。

一個莆田系撐起了大半個中國商業史:“中國的猶太人”經營帝國

此事件鬧得全國沸沸揚揚,而涉事單位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的醫學倫理委員會背後又將其幕後老闆莆田系醫療集團給暴露了出來。


一個莆田系撐起了大半個中國商業史:“中國的猶太人”經營帝國

龐大的“莆田系”

  • 問:濟南華夏醫院、香港濟豐醫療投資集團、瑞京糖尿病醫院、美萊整形整容醫院、曙光男科醫院、和美婦兒醫院、天倫不孕不育醫院、安琪兒連鎖婦產醫院、聖馬克(國際)醫療控股集團……這些不同形態的醫院,它們有什麼共同點?
  • 答:它們的老闆都是福建莆田市東莊鎮人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各級各類民營醫院1.13萬家。其中,莆田籍民營醫院佔據了八成,總投資高達3400億元,年產值約2500億元,年採購總額超過1000億元,涉及婦產、心胸、腫瘤、神經、眼科等專業。

  • 問:北京中圖石油集團、河北啟點集團、江蘇蘇油集團、太原21站石油集團、雲南石化、湖北天海石油集團……這些不同省市的企業,它們有什麼共同點?
  • 答:他們的老闆都是福建莆田市仙遊縣人。


據2017年統計數據,全國9萬6千個加油站中,民營性質的有5萬餘個,這其中75%都由福建人投資修建,而這其中,多為福建仙遊、福清人,特別是近年來,仙遊縣部分商人將加油站當成投資的主要項目,在全國各地創辦的的民營油站發展勢頭迅猛,全國大部分民營加油站都出自仙遊人之手。

一個莆田系撐起了大半個中國商業史:“中國的猶太人”經營帝國


一個莆田系撐起了大半個中國商業史:“中國的猶太人”經營帝國



一個莆田系撐起了大半個中國商業史:“中國的猶太人”經營帝國


  • 問:以上圖中安以軒、張天愛、李彩樺,她們有什麼共同點?
  • 答:她們代言的珠寶,老闆都是福建莆田市北高鎮人。

“10個珠寶商、8個莆田人”“10家莆田店、8家北高開”。目前在全國各地從事黃金珠寶首飾行業的北高生產經銷商超過2萬家,中國前十大黃金首飾品牌加盟店面中的七成,也由北高人控制,他們坐擁這個“黃金帝國”。

  • 問:綏芬河、滿洲里、黑河、二連浩特、阿拉山口,這些祖國最北端的寒冷小城鎮都是木業交易重鎮,每天有大量來自俄羅斯的木材通過這裡運往全國,這些城鎮有什麼共同點?
  • 答:在這裡從事木材生意的大老闆們,都是福建莆田市忠門鎮人。

按莆田當地的統計,常年在外做木材生意的人近20萬,經營著8萬多家企業。北京的莆商組織做過估算,

目前,莆田人已經控制了國內90%的木材貿易。

還有

全國有4000多家雞公煲店,超過九成以上的老闆是莆田人。

一個莆田系撐起了大半個中國商業史:“中國的猶太人”經營帝國

全國90%的高仿鞋,來自於莆田安福電商城。

“莆田系”都是怎麼來的?

一個莆田系撐起了大半個中國商業史:“中國的猶太人”經營帝國

莆田系醫院的“祖師爺”是照片裡的這個人,這是幾年前《南方週末》赴莆田採訪時拍下的。他叫陳德良,是莆田東莊鎮馬廠村人。

東莊鎮地緣靠海,耕地面積少,人口眾多,是莆田市最貧窮的地方之一。陳德良在14歲時輟學,18歲便學會了多門手藝。1976年左右,陳德良拜入了一位來自廣東惠州的“耍把戲”的師傅門下,並開始了大約三年時間“走江湖、耍把戲、賣狗皮膏藥”的經歷。70年代末。陳德良參加了莆田一個愛國衛生協會的函授班,獲得本地行醫資格,之後自行研究出一個治療疥瘡的偏方。靠著這個偏方,陳德良開始在外四處遊醫,在電線槓、廁所等公共場所貼小廣告招攬生意,並很快就成為了當地少有的“萬元戶”,蓋起了小洋房。

陳德良的成功,讓不少親戚朋友登門拜訪,希望跟他拜師學藝。1979年至1990年的十餘年時間,以家族為單位,以陳德良為首的少數人開始帶著親戚奔赴全國各地,售賣藥方,他們的足跡幾乎踏及了整個中國地圖。

陳德良當時帶了8個徒弟出去,除了侄子詹國團,還有陳的鄰居陳金秀、鎮黨委書記的兒子林志忠——這三個人加上“徒弟的徒弟”黃德峰,構成了現在著名的莆系民營醫院“四大家族”。


一個莆田系撐起了大半個中國商業史:“中國的猶太人”經營帝國


掙了一些錢後,“莆田系”開始從遊商變成了坐商。1990年代,他們大批承包公立醫院裡的弱勢科室,買斷十年甚至更長時間,而為此開出的價碼則高達數百上千萬。2000年,國務院發佈指導意見,政府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不得與其他組織合作營利性的“科室”、“病區”、“項目”。2004年,承包科室被衛生部列入嚴打之列。不少莆田人損失嚴重,大浪淘沙之後,實力雄厚者開始考慮承包整個醫院,甚至自建醫院的出路。2009年,“新醫改”出臺《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提出“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其中包括參與公立醫院改制重組。“莆田系”醫院由此走入成熟。

時至今日,全國80%的民營醫療市場是由莆田人幹出來的,其中莆田市的東莊鎮佔到其80%。莆系醫院中最常見的仍是男科、婦科、不孕不育。同時,也發展出了整形美容、牙科、眼科和高端產科等更多科目。

而陳德良早已退休,在莆田老家的一棟小別墅中頤養天年。


一個莆田系撐起了大半個中國商業史:“中國的猶太人”經營帝國


(莆田人在川西卡拉子山口開的加油站,那裡海拔4718米,高反嚴重。)

一個莆田系撐起了大半個中國商業史:“中國的猶太人”經營帝國


仙遊“莆田幫”石油大亨的崛起,起始於一個叫林恩強的人,他在外被人稱“OK林”。林恩強祖籍福建莆田市秀嶼區埭頭鎮石城村,其父早年在新加坡經商,12歲那年,母親帶著林恩強遷居新加坡。1963年,林恩強一個人開著油車往返於新加坡的運輸公司、郊區電廠、以及建築工地,為他們提供柴油。其業務渠道也日漸擴大,並開始招兵買馬,購買油槽車,成立了興隆集團。1968年,興隆集團購入了第一艘100噸油輪——海獅號,這艘油輪也成了興隆集團走向財富之旅的轉折點。至1998年,確立新加坡石油霸主的地位。

90年代起,“OK林”把事業發展回國內。早在20年前,福建就與新加坡建立起了石油貿易渠道,但那時的空間還相對狹小。正是因為林恩強、蔡天真、吳再進這些先行者的探路,兩地之間的石油交易開始逐漸頻繁,越來越多的福建人匯入到這股穿越馬六甲和臺灣海峽的“黑金”貿易洋流中。這些從事進出口貿易的石油大佬,為許多福建人加入石油經營大軍打下基礎。在中國三大“國字”號石油企業壟斷或半壟斷之下,不少福建人開始做起了石油下游生意,在全國開辦加油站。

據2010年的統計數據,全國9萬6千個加油站中,民營性質的有5萬餘個,這其中75%都由福建人投資修建,而這其中,多為福建仙遊、福清人,特別是近年來,仙遊縣部分商人將加油站當成投資的主要項目,他們從買油到賣油、從基建到裝修,每一個環節都很專業,在全國各地創辦的的民營油站發展勢頭迅猛,全國大部分民營加油站都出自仙遊人之手。

2015年9月18日,中圖能源集團、中能集團、中福集團、振華石油集團等十餘家從事能源行業的莆籍民營企業董事長、總經理齊聚北京,召開“油聯通”高峰研討會。據消息人士透露,本次研討會事實是是由仙遊縣委、縣政府推動的,而這次開會的地點就是在同是經營加油站的莆籍仙遊企業家張志雄的立根酒店。 據不完全統計,參會的“油老闆”可以控制全國3萬多座加油站。

仙遊人從事加油站低調神秘,很難真正搞清楚。從媒體報道中我們大概可以知道經營的地方大約分佈在遼寧、山東、四川、河北、廣東、內蒙甚至新疆等地,1999年有報道稱:在四川甚至在綿陽到廣元的108國道沿線,福建仙遊人來開辦的加油站就有10多座。


一個莆田系撐起了大半個中國商業史:“中國的猶太人”經營帝國

北高黃金珠寶首飾行業是以哪個朝代開始衍生?至今沒有什麼文字記載。但從北高民間尚存的一些金銀製作工具和模具,大致可以追溯到明朝。由於人多地少、土地貧瘠,許多北高人通過子承父業、師徒傳承,保持著“打金打銀”的手藝技術。這些北高“打金”人紛紛走出家門,走街串巷,走南闖北,為天下人加工戒指、項鍊、手鍊、項圈等黃金首飾,開始了他們最初的“打金人”生涯。

1978年開始,中國打開了開放的大門,進行波瀾壯闊的改革,天生靈活、聰明的北高人,聞到了黃金首飾產業大發展的嗅角,紛紛主動選擇從加工到投資的轉變。


一個莆田系撐起了大半個中國商業史:“中國的猶太人”經營帝國

莆田珠寶業的成長與壯大關鍵人是老仙風,北高埕頭人,原名葉仙風,北高人都習慣稱他為老仙風。他曾制畫過燈籠、塑過菩薩、補過鐵鼎、撈過鐵沙、煉過鋼鐵、寫過標語、打過銀與金。他曾教過無數學徒,還給每人300元(相當於現在的3萬元)出門打金的路費。他過去傳授的徒弟徒孫——幾萬北高珠寶人現如今遍佈全國各個鄉鎮,乃至東南亞、美國等一些國家。

目前,在全國各地從事黃金珠寶首飾行業的北高生產經銷商超過2萬家,年銷售額800億元以上,佔全國珠寶銷售總額的三分之一。中國前十大黃金首飾品牌加盟店面中的七成,也由北高人控制。在黃金珠寶行業中,有“10個珠寶商、8個莆田人”“10家莆田店、8家北高開”的說法。


一個莆田系撐起了大半個中國商業史:“中國的猶太人”經營帝國

綏芬河號稱“中國木業之都”,也是忠門人最早經營從俄羅斯進口木材的口岸,自上世紀80年代至今,一批又一批的忠門人來來去去。在這個只有十幾萬人口的小城,曾有“十個人中有一個福建人”的說法。近幾年,隨著其他對俄貿易口岸的開放,原駐綏芬河的忠門人開始分散到滿洲里、黑河、二連浩特以及新疆的阿拉山口。

木材幫的最早起源,是莆田忠門鄉下的蒸籠生意。1980年前後,三三兩兩的忠門人開始背上幾個蒸籠走南闖北,跑遍了國內很多地方的機關和各種單位的食堂。從1990年代以後,整個中國成了一個大工地,木材的需求進入了高峰期,莆田商人也隨著各地城市發展的步伐,形成了覆蓋全國的銷售網絡。

而通過做蒸籠,忠門人和毛竹、木材打起了交道。而在全國各地找到毛竹和木材的貨源後,他們把眼光投向了建築工地,開始販賣竹膠板和木頭。不過,木材屬於國家控制的資源,在各地的砍伐和交易需要指標,莆田人的辦法是,花錢找以各種機關、單位的名義,找林業局買指標。

從1990年代以後,整個中國成了一個大工地,木材的需求進入了高峰期,莆田商人也隨著各地城市發展的步伐,形成了覆蓋全國的銷售網絡。由於在早在20多年前就在這個行業的上下游卡位成功,莆田木材幫在全國各地逐步形成了壟斷。

按莆田當地的統計,常年在外做木材生意的人近20萬,經營著8萬多家企業。北京的莆商組織做過估算,目前,莆田人已經控制了國內90%的木材貿易。

抱團的莆田商人

莆田,古稱興化、興安,由於地少人多,迫使多數莆田人背井離鄉異地求謀生計,逐漸養成闖蕩天下的習俗。根據歷史資料,莆田人的經商曆史可追溯至唐宋時期,其足跡開始涉足東南亞。漸漸的,莆商逐漸形成有規模的商幫,並活躍在省內外各地,經營著從修鞋到錢莊諸種行業,被稱為“中國的猶太人”,民間很早就有了“無興(指興化商幫)不成鎮”,“無莆不成市”之說。

莆田商人大都以家族為單位,一旦發現商機就會以“傳幫帶”的形式帶動周圍的親人朋友一起做,並慢慢打通所在行業產業鏈上下游。逐漸形成了“一鎮一產業”的抱團經商模式,活躍在全國各地。

據北京莆商商會統計,截至2017年該商會擁有3000多家團體會員企業,會員企業涉及地產、木材、鋼材、傢俱、醫療、石油、珠寶、通訊等20多個行業,其中開辦的建材、鋼材、木材等大中小型市場達600多個,民營醫院200多家,手機、鐘錶店500多家,在北京市場上所佔的份額在80%以上。

莆田人做生意,不喜歡對外招工,喜歡叫家鄉的親戚,比如一個家族中先有人從事打金行業,同族的堂弟或者表弟來跟著學習這個技術,是不會被看成僱員的,也不需繳納培訓費用,恰恰相反,親戚們會推動自己的晚輩在學習一年後即可去創業。換言之,莆田想從事打金業的年輕人想創業非常容易,因為每一個初入這個行業的年輕人都非常容易掌握所有生產環節,實現全產業鏈條的經營。

莆商闖市場往往是“一個人帶一家人、一家人帶一族人、一族人帶一村人,”2013年,福建原副省長蘇樹林曾在莆商回鄉創業大會上這樣總結。這也是忠門人制蒸籠、東莊人辦醫院、榜頭人雕紅木、北高人打金、江口人做電子錶的“莆田系”的由來。

在外打拼的莆田人也喜歡抱團。莆田商人在全國各大中城市都建有商會,用“莆商商會”搜索,可以看到各個地區莆田商會的機構。他們定期組織活動,互相協助融資,還有專門的經商社交網站(http://ptsr.toocle.com/)。

可以說小到日用品,大到地產、醫療等,小小的莆田人撐起了大半個中國的商業王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