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銀行理財產品困局怎麼破?代銷與投顧或成出路

中小银行理财产品困局怎么破?代销与投顾或成出路

“不能承諾保本金保收益,還要把客戶留住,這很不容易。”近日,一位農商行人士對《金融時報》記者坦言,資管新規落地以來,小銀行所面臨的淨值化轉型壓力相當大。

2018年,資管新規的出臺可謂是銀行業的“頭等大事”,銀行理財如何轉型成為業內人士熱議的話題。雖然資管業務轉型是整個銀行業的共同課題,但《金融時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同於大型銀行具備人才、資金、渠道優勢,中小銀行轉型面臨著更多的挑戰。

“對中小銀行而言,消化存量業務是關鍵,首先要保證存量業務不出問題、平穩落地。” 華創證券資產管理總部總經理屈慶表示。多數受訪專家認為,中小銀行資管轉型歸根結底是兩個問題——存量業務如何化解與增量業務如何開展。

積極穩妥化解存量

“我認為對中小銀行而言,更重要的是存量業務的化解。”屈慶認為,“過去幾年,中小銀行理財業務的擴張速度明顯快於大型銀行,這使得其在2016年低利率環境中的期限錯配和高槓杆情況都更為嚴重,因而在去槓桿的時候,壓力就更大。”

2015年至2016年間,很多中小銀行在金融市場業務上採取的是一種“高舉高打”的模式:一方面,在負債端,重視同業負債,加大同業拆入或回購,發行同業存單,在避開存款募集地理侷限的同時,享受寬鬆貨幣帶來的低成本同業資金;另一方面,在資產端,配置高收益率的資產,以儘可能地拉開與負債成本的差距,賺取利差。

據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分析,在資管新規要求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之下,這種“高舉高打”的獲利模式變得難以為繼。“以前客戶買理財產品,都是看報價,不存在產品淨值表現穩定性的問題。而一旦產品變成淨值型以後,客戶是否會繼續購買這些產品,完全取決於這些中小銀行主動管理能力是否強於同業了。”李奇霖說。

然而,投研能力差是中小銀行普遍存在的問題。業內人士認為,那些此前沒有接觸過理財產品淨值化的中小銀行,無疑需要補非常多的功課。“資管新規及其配套細則中,關於不設置認購門檻、放寬投資非標額度限制和投資資本市場等內容,對銀行理財是個利好消息,但相對來看,中小銀行與大銀行相比,則完全處於劣勢。”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表示。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資管新規給予了較長的過渡期,但很多中小銀行理財持有的或者通過委外賬戶持有的債券期限可能會超過2020年底,並且信用資質較低,這部分債券如何減倉是一個大問題。

“在過渡期內,即還沒有完全實行理財產品淨值化之前,對於中小農商行和城商行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是,要儘快把債券交易和投資的止盈和止損機制建立起來。” 華創資管債券投資總監王永艦認為,在資管新規背景下,止盈和止損機制的建立是防範產品出現流動性危機或兌付危機的一個重要方面。

代銷或投顧值得探索

“中期來看,伴隨著老百姓對淨值產品的逐步認可,中小銀行的理財業務還是會發展的,而代銷或者投顧可能是未來中小銀行理財的主要方向。”屈慶認為。

據屈慶分析,資管新規對理財產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客觀來說,缺乏投研團隊、IT系統甚至缺乏合格投資者是中小銀行的“通病”,這決定了很多中小銀行並不具備開展理財業務的能力。但居民和企業在經歷了短期的投資者教育後,還是會慢慢接受新的理財產品,因此,代銷也就成為一種中小銀行為客戶提供理財產品的可行模式。

不過,屈慶強調,雖然是代銷業務,銀行不能只是“代銷”,更應該全程參與到產品的運作中去,這需要銀行做到:清楚市場方向,摸清客戶需求,瞭解產品特點,熟悉機構投研能力,監控機構投資行為,合理評估產品業績,並作出適應性的調整。

“如果銀行不願意代銷其他機構的產品,而是希望自己的團隊來做產品,那麼投顧可能是另外一個選擇。”屈慶認為,投顧的優勢在於,資金在銀行機構賬戶上,全程監控,避免了委外模式下,其他機構操作上的道德風險。更重要的是,聘請投顧可以幫助銀行自己的團隊更快成長,這也是很多中小銀行願意聘請投顧的重要初衷。

國海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靳毅則認為,一些中小銀行退出理財產品發行市場是大趨勢,未來銀行之間理財產品的競爭將更為激烈。有能力建立管理團隊的,可以揚長避短、重點突破,以特色型主動管理為主;沒有能力建立主動管理團隊的,基於原有資源稟賦,可以持續發力銷售端,打造理財產品超市。

雖然從形式上看,代銷和投顧業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模式,但屈慶強調,兩者其實本質上都是解決短期內銀行投研能力不足的問題,而長期來看,銀行的主要目標還是將自己的投研團隊培養起來。

子公司設立任重而道遠

中小銀行資管業務轉型路徑或許可以從2018年以來一些中小銀行的“招兵買馬”中窺見端倪。例如,上海銀行為其資管部招募負責理財產品創新研發、轉型優化的產品設計人才;常熟銀行則面向社會招聘財富管理中心負責人,其中一項職責就是負責推進有關高淨值理財和私人銀行理財的品牌推廣、創新產品研發、業務系統支持等工作。

由此可見,加強投研與產品轉型優化成為中小銀行資管轉型的重要方向。中信建投銀行業首席分析師楊榮建議,在資產端上,中小銀行要加快對直接融資市場業務的設計和佈局;在運營上,要加強主動管理能力,提高資產配置效率;在渠道上,要實現資管與財富管理業務的結合。未來,中小銀行需聚焦“固收+”的投資策略,形成固定收益、“固定收益+權益(或量化)”、股債混合、純權益等多層次產品體系。

值得關注的是,截至目前,有包括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在內的20多家各類型商業銀行宣佈擬設立理財子公司,註冊資金總規模逾1300億元。對於大多數中小銀行特別是小銀行而言,是否也能獲得這一“新牌照”,李奇霖認為,對於大部分中小銀行來說,設立資管子公司很難。一方面,銀行需拿出至少10億元的資本金且還需滿足一系列資質要求;另一方面,很多中小銀行理財業務規模都不算大,設立資管子公司可能無法形成規模效應,反而會使成本進一步提高,利潤下滑。

《金融時報》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事實上,目前很多中小銀行的理財事業部制改革尚不徹底。2014年,監管層便提出了銀行理財事業部制改革,要求銀行理財業務部門按照單獨核算、風險隔離、行業規範、歸口管理等要求,開展理財事業部制改革工作。然而,相當多的中小銀行在理財業務上仍存在著人員交叉、系統交叉、審批交叉的現象。因此,不少專家認為,這些中小銀行尚且做不到理財業務實行獨立考核機制和獎勵機制,設立資管子公司就更加“任重而道遠”了。

中小银行理财产品困局怎么破?代销与投顾或成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