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宏觀院原副院長馬曉河:以供給側改革破解「夾心餅」困局

高端製造迴流發達國家,中低端產業向中低收入國家轉移,現階段的中國經濟,有點像“夾心餅”。如何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解困局?

27日下午,由南京市委宣傳部主辦,南京市發改委、市宏觀經濟研究中心承辦的“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主題論壇在江蘇大劇院舉行,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知名經濟學家馬曉河和五星控股集團董事長汪建國闡述了各自的真知灼見。

下擠上壓,中國經濟面臨“夾心餅”困局

“為什麼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為傳統以需求管理的辦法來搞經濟不靈了。”馬曉河開門見山地說,我國GDP增速從2009年四季度的10%以上一路下滑至上季度的6.7%,下行壓力前所未有。

在國際上,國際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高端製造迴流發達國家,對中國的產業邁向中高端形成了“上壓”效應;低端製造出現了供給替代,一批中低收入國家利用優勢吸引國際資本,發展出口導向型勞動密集產業,對我國形成“下擠”效應;再加上美國挑起貿易戰,給中國增加了發展成本和阻力。

在國內,傳統增長動力正在失去,新動力還在孕育,新舊動力還不能有效接續。

汰弱留強,“三去一降一補”已取得初步成效

“面對內外、近期和中長期發展難題,單靠需求側管理顯然不行,必須從供給側尋找出路。”馬曉河介紹,供給側結構改革的主要任務是“三去一降一補”,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過去幾年,我國通過“三去一降一補”淘汰落後、增育新興產業,推進國企改革、放鬆壟斷行業管制,為企業和居民減稅降費等,已取得初步成效,部分行業供求關係、政府和企業理念發生了積極變化。

解放思想,讓不同階層都有更多獲得感

馬曉河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三個關鍵創新點,需要在改革中特別注意。一是要儘快形成新動力,培育新興產業和改造傳統產業雙輪驅動,打造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經濟增長格局;二是能否儘快構建體制機制新引擎,通過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機制體制,打破壟斷、健全要素市場,使價格機制真正能夠引導資源配置;三是科技創新重點是為民間創新增加動力。要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和新能源技術為核心,推進我國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創新,為增長動力轉換培育新優勢。

“最後,思想解放也很重要。要解決決策層和中樞層的思想禁錮問題,解決窮人穩定問題和精英上升通道問題,讓不同階層都有更多獲得感。”馬曉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