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操作失敗的罪魁禍首到底誰?

很多人說投資是一門藝術,沒錯。量化測試,大數據分析,AI增強,這些都是工具,最後使用這些工具的是投資人本身。再好的模型或者工具,也會因為使用方式的不同,而導致結果達不到預期。大量的研究指出,投資人根本不是理性的。投資人的行為偏見,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投資人的決策。

比如說,很多投資人總是覺得為什麼賬戶總是表現不好?每天登陸進賬戶,怎麼總是覺得淨值沒漲幾個點?其實這跟“ 心急水不沸 ”的道理一樣:在現狀和達到預期中間的過程,永遠是煎熬的。當你過於關注現狀,你總是會感覺目標離你很遠。而你的現狀和期望,又會反過來影響你的決策。

收益的帶來的快樂,在感受上小於損失帶來的痛苦;預期回報為正時,投資人會選擇風險更小的選項,為負時,會選擇風險更高的選項。

股票、操作失敗的罪魁禍首到底誰?

這種由於虧損厭惡帶來的決策偏見,對投資人有3種最直接的影響:

第一,忍受不了割肉的痛 - 該割肉的時候不割肉,沒有止損的機制,導致往往將賣在最低點。

第二,忍受不了短期虧損 - 發現行情後,該堅定持有的時候不堅定,導致無法獲得價值迴歸的增值。

第三,浮盈過早落袋為安 - 該追漲的時候不追漲,一波10%行情來了就跑,然後在市場漲到高位的時候,忍不住又跑進去。

虧損厭惡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投資人的決策。投資人在有浮盈時,會更多的偏向確定性高的選項,希望能夠保住盈利;而在有浮虧時,往往會偏向確定性低的選項,希望能夠賭一把,賺回來。

而這種決策上的偏見,導致了投資人忍受不了割肉的痛 ,忍受不了短期虧損,浮盈過早落袋為安。

虧損厭惡可以說是很多其它的

投資行為偏見的誘因:由於不能正確的權衡每種投資選項,投資人不敢輕易嘗試,也不敢輕易放棄。在投舉棋不定之時,遭受壓力,往往容易尋找最近的記憶,忽略了全盤的數據;或又過度自信、,或又盲目跟風,做出草率的決定;又或是單純的尋找某種參照物,以求做出快速的決策。

從主觀上,我們需要清楚地認識到自己行為偏見,以求更好地作出投資決策。從客觀上,改變自己大腦思考的方式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們需要通過系統性的方式,強制地減少自己暴露在虧損厭惡的影響下。

少看盤,多看書;少投機,多配置;不要過於關注當下。通過實證研究,加強自己的投資信心,將投資期限拉長,以求降低虧損的概率,並且減少做出不理性決策的機會。

股票、操作失敗的罪魁禍首到底誰?

只有通過大量的回測、可靠的投資理念,和系統性的投資框架,投資人才能戰勝自己天生的缺項,才能在投資的長跑中勝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