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產品、互聯網產品,真的總是更高效更便捷嗎?

1

北京地鐵現在已經有兩種方式刷手機進站。一種是通過蘋果手機的NFC,另一種是用一款app。具體操作就不說了,說起來我都覺得累。這款app上市的時候,北京地鐵用站內廣播為其做宣傳,該公司的工作人員也進駐地鐵站,在軋機附近指導用戶刷手機進站。

這款app上市之際,我抱著一顆對高科技及新鮮事物的好奇心,用了近兩個小時一口氣搞明白了兩種刷手機進站的流程,對比了跟刷卡進站之間的利弊。最終我得出的結論是,對於我目前這種情況來說,繼續刷卡進站是最方便並且是最實惠的。

蘋果NFC很進站過程很方便,過程幾乎跟刷卡一致,但需要重新交20元押金,相當於重新辦一張公交卡。這對於之前沒有北京公交卡、剛來北京的人來說是非常方便的,但我已經有公交卡了,沒什麼必要為了用上蘋果NFC特意重辦一張。

那款app對我來說就是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了。把我刷卡進站的過程和想象中的刷app進站的過程做個對比,是這樣的:

刷卡進站:

1. 從褲兜裡掏出公交卡。

2. 刷卡。

3. 完成後把卡放回褲兜。

刷app進站:

1. 從褲兜裡掏出手機。

2. 指紋解鎖屏幕。(這裡還有一個潛在的步驟:可能指紋解鎖失敗,需輸入4位數字密碼。)

3. 打開app。(假設我把該app放在默認屏幕上。)

4. 點擊“二維碼乘車”。(假設該app已在手機緩存中留下痕跡,否則需要滑4頁廣告才能進入主界面。)

5. 掃碼。

6. 完成後退出app。

7. 鎖屏。(手機可以拿在手裡,不用放回褲兜了)。

當然,以上只是我自己的情況,我也明白,會有人把公交卡“藏”得比較深,他們刷卡需要“拉開手提包,找到錢包,打開錢包,拿出公交卡,完成後逆序以上步驟放回”等多個步驟。而同時還有人在進站之前就已經玩起了手機,所以不需要像我那樣先把手機掏出來再解鎖。

根據個人情況不同,選擇一種合適的方法進站即可。沒有那種方法是優於其他方法的“標準答案”。

高科技產品、互聯網產品,真的總是更高效更便捷嗎?

但我要說的是,早高峰時刷手機進站的某些人,請你們不要先把自己龐大的身軀堵在軋機前,再從“掏出手機”開始操作好嗎?還有那些怎麼掃也掃不上的,你先閃到一邊去再罵你的手機制造商或者通信運營商好嗎?

2

然後我又想起我看過的一篇奇文。它大概是說:

作者在一線城市工作,春節放假回家,回答一個東北的四線以下小城。出門想打個車,結果滴滴上幾乎一片空白。作者不服氣,較了一會兒勁之後,終於有人接單了。

上車之後司機說,我們這個小地方根本沒人用滴滴,用的話還得給滴滴交保護費,你記我電話,約車打電話就行。

作者由此得出結論:司機目光短淺、東北人思想守舊、東北完蛋了沒救了……

但我想起我十幾年前在東北J城打車的經歷,從火車站到某景區,司機說10塊錢一趟。我想10塊錢買不了吃虧,就走吧。然後返回火車站的時候,另一輛出租車的司機說:10塊錢?10塊錢夠繞J城轉一圈了!

雖然司機的說法肯定是誇張了的,但很多小城市的核心區面積真的很有限,非高峰時段,半小時繞城一圈不難實現。所以乘客手裡存幾個司機的電話,站在路邊沒車的時候打個電話,把司機叫過來可能也就幾分鐘的事。

另外小城市人口的年齡結構也更偏老齡化,能給中老年人提供便捷的不一定是高科技新產品,而更可能是他們熟悉的傳統方式。不是三天兩頭地提“用戶思維”嗎?這裡的用戶思維就是讓用戶去選擇自己熟悉的傳統方式,而不是偏要改變他們的習慣,甚至逼他們返老還童。

所以,對於乘客的便捷性來說,跟大城市相比,約車軟件在小城市幾乎沒有什麼優勢。而從司機的角度來說,都“10塊錢繞城一週”了,誰願意再掏錢給滴滴?

高科技產品、互聯網產品,真的總是更高效更便捷嗎?

現在這個時代,高科技產品、互聯網產品似乎上綱上線到了某種政治正確的程度。高科技確實在很多時候讓我們更高效更便捷,但不是所有時候。

3

就在我構思本文的時候,看見了這樣一條微博:

高科技產品、互聯網產品,真的總是更高效更便捷嗎?

算是這條抄襲過來的微博,以上3個案例,對你來說或許適用,或許不適用。總之,選擇真正適合你的方式,並且,別擋別人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