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产品、互联网产品,真的总是更高效更便捷吗?

1

北京地铁现在已经有两种方式刷手机进站。一种是通过苹果手机的NFC,另一种是用一款app。具体操作就不说了,说起来我都觉得累。这款app上市的时候,北京地铁用站内广播为其做宣传,该公司的工作人员也进驻地铁站,在轧机附近指导用户刷手机进站。

这款app上市之际,我抱着一颗对高科技及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用了近两个小时一口气搞明白了两种刷手机进站的流程,对比了跟刷卡进站之间的利弊。最终我得出的结论是,对于我目前这种情况来说,继续刷卡进站是最方便并且是最实惠的。

苹果NFC很进站过程很方便,过程几乎跟刷卡一致,但需要重新交20元押金,相当于重新办一张公交卡。这对于之前没有北京公交卡、刚来北京的人来说是非常方便的,但我已经有公交卡了,没什么必要为了用上苹果NFC特意重办一张。

那款app对我来说就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把我刷卡进站的过程和想象中的刷app进站的过程做个对比,是这样的:

刷卡进站:

1. 从裤兜里掏出公交卡。

2. 刷卡。

3. 完成后把卡放回裤兜。

刷app进站:

1. 从裤兜里掏出手机。

2. 指纹解锁屏幕。(这里还有一个潜在的步骤:可能指纹解锁失败,需输入4位数字密码。)

3. 打开app。(假设我把该app放在默认屏幕上。)

4. 点击“二维码乘车”。(假设该app已在手机缓存中留下痕迹,否则需要滑4页广告才能进入主界面。)

5. 扫码。

6. 完成后退出app。

7. 锁屏。(手机可以拿在手里,不用放回裤兜了)。

当然,以上只是我自己的情况,我也明白,会有人把公交卡“藏”得比较深,他们刷卡需要“拉开手提包,找到钱包,打开钱包,拿出公交卡,完成后逆序以上步骤放回”等多个步骤。而同时还有人在进站之前就已经玩起了手机,所以不需要像我那样先把手机掏出来再解锁。

根据个人情况不同,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进站即可。没有那种方法是优于其他方法的“标准答案”。

高科技产品、互联网产品,真的总是更高效更便捷吗?

但我要说的是,早高峰时刷手机进站的某些人,请你们不要先把自己庞大的身躯堵在轧机前,再从“掏出手机”开始操作好吗?还有那些怎么扫也扫不上的,你先闪到一边去再骂你的手机制造商或者通信运营商好吗?

2

然后我又想起我看过的一篇奇文。它大概是说:

作者在一线城市工作,春节放假回家,回答一个东北的四线以下小城。出门想打个车,结果滴滴上几乎一片空白。作者不服气,较了一会儿劲之后,终于有人接单了。

上车之后司机说,我们这个小地方根本没人用滴滴,用的话还得给滴滴交保护费,你记我电话,约车打电话就行。

作者由此得出结论:司机目光短浅、东北人思想守旧、东北完蛋了没救了……

但我想起我十几年前在东北J城打车的经历,从火车站到某景区,司机说10块钱一趟。我想10块钱买不了吃亏,就走吧。然后返回火车站的时候,另一辆出租车的司机说:10块钱?10块钱够绕J城转一圈了!

虽然司机的说法肯定是夸张了的,但很多小城市的核心区面积真的很有限,非高峰时段,半小时绕城一圈不难实现。所以乘客手里存几个司机的电话,站在路边没车的时候打个电话,把司机叫过来可能也就几分钟的事。

另外小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也更偏老龄化,能给中老年人提供便捷的不一定是高科技新产品,而更可能是他们熟悉的传统方式。不是三天两头地提“用户思维”吗?这里的用户思维就是让用户去选择自己熟悉的传统方式,而不是偏要改变他们的习惯,甚至逼他们返老还童。

所以,对于乘客的便捷性来说,跟大城市相比,约车软件在小城市几乎没有什么优势。而从司机的角度来说,都“10块钱绕城一周”了,谁愿意再掏钱给滴滴?

高科技产品、互联网产品,真的总是更高效更便捷吗?

现在这个时代,高科技产品、互联网产品似乎上纲上线到了某种政治正确的程度。高科技确实在很多时候让我们更高效更便捷,但不是所有时候。

3

就在我构思本文的时候,看见了这样一条微博:

高科技产品、互联网产品,真的总是更高效更便捷吗?

算是这条抄袭过来的微博,以上3个案例,对你来说或许适用,或许不适用。总之,选择真正适合你的方式,并且,别挡别人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