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護士”迎來“國家隊”,上門打針還會遠嗎?

“网约护士”迎来“国家队”,上门打针还会远吗?

資料圖。圖/視覺中國

手機預約,護士上門服務——在輿論場上討論過多次的“網約護士”,終於迎來“國家隊”。

12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方案》,確定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廣東省6省市進行“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試點時間為2019年2月至12月。

社會力量主導的“網約護士”出現有些時日了,雖然對於老人等行動不便的群體來說是件好事,可始終伴隨著問題與爭議,最終也都無一例外地逐漸由熱轉冷。服務標準和價格如何制定、安全如何保障、醫療法規如何與之兼容等,都是待解難題。

為此,自去年下半年起,相關部門開始研究制定政策,希望推出官方版的“網約護士”,為這個行業定標準、立規矩。

醫療服務工作不同於一般的交易,具有很強的專業性,也直接關係到患者的身體狀況。而互聯網具有很強的隱匿性,“網約護士”若單純交給市場,護士真實身份和患者真實意圖等都難以保證,導致服務供需雙方心裡都沒有底,都對對方抱有芥蒂之心。

另外,在護理項目和收費等方面,各自制定服務目錄和收費標準的做法也不可取,隨意性大導致爭議性也大。在這種背景下,即便互聯網技術能為護理行業帶來便捷和高效,可絕大多數人不得不為了安全,而放棄便捷。

要消除顧慮和隨意性,就得統一目錄和標準,但給“網約護士”單獨制定標準,缺乏理論與實踐依據,不如將實體醫療機構的護理目錄和收費標準經適度修改後,應用於“網約護士”領域,使“網約護士”成為實體醫療機構的一種延續服務,將來可根據情況再進行調整。

去年制定的《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第五條規定,互聯網診療活動應當由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醫療機構提供。“網約護士”其實是互聯網診療的一個子項目,既然如此,就應該遵循依託實體醫療機構這項原則。

此番,由主管部門牽頭、以實體醫療機構為主體、派出註冊護士提供上門護理服務,實際上是確定了“網約護理服務”和傳統診療一脈相承的關係,也為“網約護士”紮上了安全帶。

但也要看到,安全與便捷是一對需要不斷調和的矛盾,很容易出現顧此失彼現象。過於注重安全的“網約護士”,會不會因掣肘太多而影響效率,這是個在實踐中需要面對的問題。

比如,護士上門服務全程留痕,確保可查詢、可追溯,能夠滿足行業監管需求,但護士參與的積極性可能因此受到一些影響,應有其他配套措施來消除這類影響。

安全與便捷還存在我中有你、相互影響的複雜性。比如通過人臉識別等人體特徵識別技術加強護士管理,護士在護理過程中配備護理記錄儀等,可以提高護士服務的規範程度,但也將帶來護理信息洩露等新的問題,試點應該帶入問題併力求發現化解之策,如此方能確保“網約護士”模式不斷走向成熟。

我國目前60歲及以上人口數為2.4億人,患慢性病的老年人有1.5億,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4000萬左右,上門護理服務需求巨大,“網約護士”有望成為化解養老和醫療難題、實現醫養結合的關鍵力量。茲事體大,其發展應始於規範、突出安全,根據實際不斷提升便捷程度,實現安全與便捷的相互促進,最終找到有安全保障的便捷化路徑,滿足對此有需求的患者和家庭。

□羅志華(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