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雲南師宗唯一的進士,被部下叛亂所殺,死後曾國藩為他鳴冤

清咸豐五年(1855年)十一月三日,安徽英山縣小南門外被數千練勇團團圍住,一名首領模樣的魁梧大漢揚起手中書信,對著面前雙手倒縛、身著六品文官服色的官員說:“對不住了何大人,兄弟們自跟著你就一門心思的為國效勞,戰死沙場的沒有一千也有八百吧,不給個一官半職也就罷了,可福濟這個狗賊還要讓您殺我。事到如今,也休怪我無情了。來呀,送何大人上路!”六品文官掙扎著大喊:“李昭壽,你殺了我不要緊,可千萬不要和長毛混到一塊與朝廷為敵,否則你必死無葬身之地!”這時身後一名練勇舉刀對著文官腦後砍下,手起刀落,只見一道白氣從死者頭腔騰空而上,眾人大驚失色,四散躲開。約莫一枝香工夫,白氣方才散盡。練勇頭領李昭壽來到死屍前“噗通”跪下,磕了幾個響頭,隨後率眾呼嘯而去。被殺的文官就是安徽前

徽寧池太廣兵備道何桂珍,同時被殺的還有他的四十七名親兵和英山縣令。

清代雲南師宗唯一的進士,被部下叛亂所殺,死後曾國藩為他鳴冤

何桂珍是雲南師宗人,出身書香門第,父兄都是清廷官員,縱觀整個清代,師宗縣唯有他一人考取進士。何桂珍能從邊陲小鎮脫穎而出,與他的家庭環境、自身天賦以及敏而好學是分不開的。他十八歲中舉人,二十二歲那年考中進士,與他一起中榜的還有二十八歲的湖南人曾國藩,兩人是會試同年,後又一起拜在倭仁和唐鑑門下學習理學,關係相當密切。何桂珍在京為官的那些年,正值鴉片戰爭前後,當時有點良知的士大夫都懷著憂國憂民的心,何桂珍也不例外,經常上書針砭時弊、論政得失,盡到了人臣的本分。何桂珍還曾以翰林侍講學士身份入值上書房為皇子們講學,學生中就有後來的咸豐帝,不過這份名義上的師生之誼對他仕途似乎也沒起到什麼作用。

清代雲南師宗唯一的進士,被部下叛亂所殺,死後曾國藩為他鳴冤

何桂珍殿試文章

清咸豐三年,貴州學政任滿的何桂珍回京述職,隨後改任福建興泉永道,當時太平天國北伐軍在林鳳祥、李開方的率領下進入直隸,逼近天津,京城一片恐慌,咸豐帝隨即下令戒嚴。大學士賈禎奏請何桂珍留在京城參贊軍務,不必前往福建赴任,獲得清廷同意。何桂珍在籌備京城防務中表現出色,被同僚們視為“知兵之才”,文人的惡習就是喜歡相互吹捧,眼高手低,何桂珍從沒親臨前線,不瞭解真實戰場的殘酷性,沾沾自喜的以儒將自居。不久,太平天國北伐軍圍攻天津失利,京師威脅解除,何桂珍被清廷派遣到戰事正酣的安徽,出任徽寧池太廣道。從此告別了文官生涯,開始像武將一樣轉戰沙場。

清代雲南師宗唯一的進士,被部下叛亂所殺,死後曾國藩為他鳴冤

何桂珍於咸豐四年二月到達安徽,此時安徽首府安慶及皖南皆被太平軍控制,他的官銜實際上有其名無其實,加上長江也被太平軍封鎖,只得滯留江北。當時主持軍務的安徽巡撫福濟偏居廬州一隅,何桂珍對安徽清軍的無能非常不滿,拜見福濟時對安徽局勢侃侃而談,似乎要教巡撫如何打仗。這令無意進取且剛愎自用的福濟非常反感,決意跟他點苦頭嚐嚐。福濟命何桂珍留在江北招募練勇,跟隨清軍作戰,同時藉口糧餉緊張,只撥給三百兩銀子充當軍餉,搞得何桂珍哭笑不得。戰亂時代兵火連接,大批田地荒蕪,走投無路的 農民有口飯吃什麼都願意幹,何桂珍很快就召集了三千勇丁,暫駐霍山縣訓練。

清代雲南師宗唯一的進士,被部下叛亂所殺,死後曾國藩為他鳴冤

咸豐四年的安徽形勢複雜多變,清軍和太平軍互有勝負,在很多地方都處於犬牙交錯狀態,活動在皖北的捻軍也經常南下呼應太平軍。十月份,河南人李昭壽帶著數千捻軍從皖北南下,一路推進至霍山附近,但隨後受到清軍和地方團練阻擊,何桂珍也主動帶兵出擊。李昭壽見形勢不利,衝向霍山西北的河南商城,企圖殺回老家固始。沒成想商城的清兵正嚴陣以待,而且戰鬥力頗為不弱,指揮這支清軍的正是商城縣令、後來獨樹一幟的嵩武軍大佬張曜。前有張曜堵截,後有何桂珍追擊,捻軍死傷慘重。捻軍的戰鬥力相比太平軍要遜色很多,他們的作戰原則本就是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此刻竟然走投無路。無奈之下,李昭壽和另一名頭領馬超江經過一番商量後決定向何桂珍投降。何桂珍接受了李昭壽的投降,但隨之遣散了大部分捻軍,因為他實在沒有多餘的糧食收容這批人。

清代雲南師宗唯一的進士,被部下叛亂所殺,死後曾國藩為他鳴冤

李昭壽(劇照)

打了勝仗的何桂珍不但沒有升官,反而丟掉了頂戴。他遭到了福濟的彈劾,說他違背命令沒有救援廬州南部的廬江縣。實際上何桂珍接到救援命令時廬江已經陷落,他擔心李昭壽的捻軍由霍山向東與廬江的太平軍匯合,才主動出擊攻打捻軍。丟官的何桂珍並沒有一走了之,反而曲意安撫降將李昭壽等人,鼓勵他們忠君愛國,約束部下,早晚會為國家所用。這時,湘軍從武漢、田家鎮一直打到九江。何桂珍寫信給曾國藩通報自己的戰況,並希望能夠接濟些糧餉。曾國藩希望他向湘軍靠攏,自取糧餉。何桂珍率部剛到達蘄水,就得到消息說湘軍在九江失利,太平軍再次佔領武昌,曾國藩入駐江西,於是何桂珍部就與湘軍隔絕,不通音信,只能孤軍作戰於潛山與霍山之間。

清代雲南師宗唯一的進士,被部下叛亂所殺,死後曾國藩為他鳴冤

咸豐五年三月份,為了尋找立足之地,何桂珍向蘄水東北方向的英山縣發起攻擊,在斬殺太平軍悍將田金爵後終於攻克英山,清廷賞了他六品頂戴,雖然離道臺還差著一大截,也算聊勝於無了。攻克英山的何桂珍面臨著極大問題,他的部隊糧餉奇缺,自領兵以來只支取過三百兩銀子,以及淮北的袁甲三(袁世凱叔祖)接濟過五百擔米。寫信給福濟求撥糧餉,福濟總是推脫讓他自己就地籌款。但英山全境多山,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說法,當地百姓窮得鳩形鵠面,衣不蔽體,哪有餘糧可籌。沒辦法,何桂珍只能繼續寫信求餉,同時和部下一起減口糧。起初,每人每天發一斤麵粉,接著減少為四人一斤,後來每十人發一斤,然後又削減一半,接著再減一半。何桂珍的部隊吃不飽,周邊的捻軍和太平軍還經常前來襲擊,作戰愈加頻繁。

清代雲南師宗唯一的進士,被部下叛亂所殺,死後曾國藩為他鳴冤

李昭壽對何桂珍的忠誠和勤勉非常感動,儘管捱餓,也不忍遽然揹他而去。何桂珍曾請清廷給李昭壽授予官職以羈縻降將,但福濟從中作梗。李昭壽可以不做官,但是斷糧的日子長了,便抱怨何桂珍無法養活他們,心中忿忿不平。引發李昭壽降而復叛的導火索終於出現了,與他一起投降的馬超江在霍山找糧時被清軍誤殺,經何桂珍多次調解無果。李昭壽很生氣,怪何桂珍不能把殺人者抓來斬首,為馬超江報仇。他決定自己來辦這件事,為馬超江設了靈位,召集捻軍舊部來憑弔。於是,安徽與河南的清軍統帥們,都向清廷告狀,說李昭壽又背叛朝廷了,還在街市上張榜通緝。霍山縣令懸賞一千兩銀子,來要李昭壽的人頭。李昭壽跪在何桂珍面前說自己從沒想過造反,殺人是為了幫好兄弟報仇。經過何桂珍好言安撫,李昭壽暫時平靜下來,但心中始終擔心清廷會對自己下手,因此命令部下留意周邊友軍動向,並預先查看上級與何桂珍的往來書信。恰好巡撫福濟寫了一封密信給何桂珍,叮囑要小心剪除叛賊,不要後發制於人。李昭壽看到此信後,認定何桂珍出賣了自己,便假意宴請何桂珍然後藉機殺害,於是就出現了開頭一幕。

清代雲南師宗唯一的進士,被部下叛亂所殺,死後曾國藩為他鳴冤

李昭壽叛變後再次投入捻軍,充當捻軍與太平天國之間的聯絡人,但一直得不到重用,於咸豐九年七月份在滁州率四萬人獻城降清。清廷大喜過望,賞他江南提督銜,並賜名“李世忠”。太平天國平定後,對當初降將仍然抱有戒備之心的清廷高官們終於找了個藉口將他誅殺。據說李世忠臨死前曾說:“我縱橫江淮近三十年,毀人性命無數,唯一對不住的就是何桂珍。殺人者人恆殺之,事到如今我沒有怨言,動手吧!”

同治三年湘軍攻克金陵後,曾國藩上報作戰有功的將領,他沒有忘記何桂珍,在奏疏中陳述何桂珍率鄉團與太平軍艱苦搏戰,經歷了人間未有的苦難,結果因機事不密,為降將李兆受所殺,天下人都為他叫屈,而曾國藩自己也內疚於心,請清廷對何桂珍加恩旌卹。清廷賜予祭葬,賜諡“文貞”,命建祠英山,予都騎尉世職。何桂珍以文人典兵,雖然沒做出什麼大的功績,但能不惜自身性命,赴湯蹈火,為國分憂,這是任何一個時代都欠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