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電池巨頭紛紛擴產,新規有望加速洗牌

2018年中國車市28年來首現負增長已成定局,一片低迷中,新能源汽車卻依然保持大幅增長。

中汽協數據顯示,1-11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05.4萬輛和103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63.6%和68%。

由於看好中國新能源市場,加大投資的不僅是車企,中日韓電池廠商在中國市場上的競爭也日趨激化,日本松下、韓國LG紛紛宣佈繼續增加在華電池生產線。與此同時,中國電池企業也在快速崛起,積極投資以對抗日韓企業。


中日韓電池巨頭紛紛擴產,新規有望加速洗牌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松下計劃在其位於中國的唯一一家車載電池工廠增加兩條生產線。據悉,此舉將使得這家位於遼寧省大連市的工廠產能提高40%-80%。投資額為幾百億日元,新生產線力爭2019年夏季投入使用。

韓國企業也在中國投資政策放寬限制後再次轉為投資攻勢。LG化學計劃2020年之前在南京新建工廠,預計產能可滿足50萬輛純電動汽車的需求。它還計劃與中國華友鈷業成立合資公司,生產電池的主要零部件正極材料。此外,三星SDI正在討論在江蘇省無錫市新建車載電池工廠。

據《日本經濟新聞》分析報道,由於中國政府放寬對純電動汽車等新能源車的限制,出臺了吸引外資、促進新能源車普及的政策,外資車企從2019年開始在中國設立新公司和新工廠將更加容易,日韓廠商的電池競爭也將隨之更加激烈。

面對日韓電池廠商紛紛加強攻勢,中國領先的電池廠商也加快了發展的腳步。

12月20日,全球最大的車載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與吉利共同宣佈組建合資公司,註冊資金10億元,雙方分別持股51%、49%。而在此前,寧德時代已經分別與上汽、東風、廣汽等成立了合資企業,其中,上汽和廣汽更是與寧德時代更是“深度綁定”,雙方不但共同成立了電池系統企業,還合資研發生產電芯。

《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由於行業集中度高,頭部動力電池企業的產品供不應求,國內不少車企與電池廠商展開戰略合作,採取入股或合資建廠等方式,提高動力電池供應的穩定性。以上汽為例,兩家與寧德時代的合資公司分別叫“上汽時代動力電池系統有限公司”和“時代上汽動力電池有限公司”,前者電池系統主要採用上汽的技術,後者電芯則主要採用寧德時代的技術。

目前,大部分車企與電池企業的合作主要在電池系統層面,車企主要考慮的是保證電池的持續供應,而將雙方合作延伸至上游的電芯領域,則是進一步攻堅核心技術,提升電池供應質量,並贏得更高的自主性。

國內電池廠即將迎來與國外廠商的正面競爭。12月18日,國家發改委發佈《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對動力電池產業提出了更高要求。《規定》要求,新建純電動汽車企業投資項目企業法人的股東,應擁有車用動力電池等關鍵零部件的知識產權和生產能力。這意味著,車企與電池生產企業共同研發、車企獨立研發動力電池的情況將成為趨勢,無論是動力電池生產企業還是電動車生產企業,都將面臨更嚴厲的考核與更激烈的競爭。

中國新能源汽車知名專家王秉剛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補貼退坡對電池廠來說是一次大洗牌。現在好的電池廠是供不應求,差的無人問津,一些電池廠很可能會倒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