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汽車途歌多地遭遇用戶排隊退押金

又一家共享模式的企業用戶遭遇退押金難題,這一次是曾經口碑還算不錯的共享汽車企業途歌。

據《每日經濟新聞》近日報道,12月19日,前來索要押金的人們把位於東四環西側的嘉泰國際大廈B座14層1405室的TOGO途歌總部圍了起來。

記者在現場看到,一位途歌工作人員邊維持秩序邊喊著:“大家可以在這裡排隊填表格登記一下,都是按照登記時間來排序,我們只能保證每天給15個用戶退押金,你們也可以從APP上申請退款。”

新浪科技記者日前也在途歌總部現場報道稱,從登記表上看到,途歌已登記用戶的退押金時間已經排到了明年3月底。不僅僅是在北京,廣州、成都等地的用戶紛紛前往途歌當地辦公室排隊退押金。因個別用戶情緒激動,甚至發生了砸花壇、搬電腦、喇叭喊話等激烈行為。


共享汽車途歌多地遭遇用戶排隊退押金


2018年12月,用戶在途歌總部辦公室前臺排隊登記等退押金。

途歌總裁被堵停車庫

據報道,途歌CEO王利峰在上週出現在辦公樓下的停車庫,隨即被用戶圍住要求退還押金。用戶質疑道:“48小時內能(退押金)嗎?”王利峰迴答:“最遲(48小時退),最遲。我一定保證大家能收到。”但是兩天過去了,仍然有用戶沒有收到押金。

為了應對越來越多前來退押金的用戶,12月18日,途歌在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緊急發佈了一則《關於TOGO途歌退押金提醒》稱,對於近期涉及TOGO途歌押金退還的用戶,可以選擇兩種方式進行退款,一是可以登陸TOGO APP申請押金提現,途歌會遵循退押金流程進行信息審核和處理,核實完畢後可依照順序進行退款;二是,如有到公司線下登記的用戶此前已經發起退款申請,則按此前的隊列信息為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資料後發現,去年5月23日,曾有媒體報道,在途歌運營的北上廣深四個城市中,註冊用戶已接近200萬人。假設以接近200萬的註冊用戶計算,如果按照途歌聲稱的每天只能保證退款15人,那麼全部完成退款則需要約365年。

更何況,途歌面對的還不止只是要求退押金的用戶,還有不少途歌此前的運維人員也站在了討債的隊伍中。“普通用戶也就損失1500塊錢,我們給途歌做運維的,少則1萬元,多則3-4萬元,有的人甚至更多。”小孫(化名)向記者表示。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報道稱,途歌對車輛日常的運營維護基本都外包給了第三方公司,小孫的日常主要工作就是收車,即把散落在城市各處的車輛統一停放到途歌的指定停車點。“我們的工資由第三方公司發放,每停放一輛車,途歌給我們提15塊錢,但停車費、油費以及日常的小保養都由我們個人墊付,途歌答應給我們報銷。”小孫說,他幹運維已經有1年多了,起初途歌還能夠兌現承諾,但從今年9月起,報銷額度越來越少,目前途歌已經欠他4萬餘元了。

共享模式陷入盈利困境

種種跡象表明,在資本狂歡中出現的共享汽車行業,正在上演資本狂歡後的一場大撤退。

外界曾有預計稱,到2020年,中國共享汽車的市場規模將從2016年的4億元擴大至93億元。

這一巨大的市場空間,無疑吸引著資本的目光。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6月,全國註冊的分時租賃企業已經超過400家,運營車輛數量超過10萬輛。

以途歌為例,其創始人王利峰已經是出行行業的一位連續創業者,創辦過國內最早的打車APP之一的搖搖招車和互聯網打車平臺“AA租車”。從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途歌連續5輪融資,累計融資額超過5000萬美元。據報道,其最後一輪融資就在兩個月前,但這些融資遠遠無法滿足途歌的資金需求。

從今年9月份就有媒體爆出,“途歌賬面資金所剩不多,公司招聘工作停滯”,幾乎接近倒閉。投資機構也多以“臨終關懷”的態度看待途歌。途歌在撤出南京市場後,北京、西安、深圳相繼傳出途歌拖欠停車費、運營範圍縮小,大量員工離職的等狀況。甚至個別地區的途歌車輛上也被張貼“欠錢不付”的字條。

新浪科技記者在探究途歌營運困局的原因時分析稱,途歌租賃的車輛多是奔馳、寶馬、奧迪等高端品牌,增加了車輛租賃和運營成本;同時途歌採用隨借隨停的模式,需要負擔高昂的停車費成本;再加上途歌的免費加油系統,還需要負擔油費成本。

途歌也並不是第一家出現資金問題的共享汽車企業。自去年3月友友用車倒閉之後,已經先後有EZZY、麻瓜出行、巴歌出行等共享汽車創業企業停運甚至倒閉。今年11月,已經試運營超1年的美團共享汽車業務也暫停試點。

即便不是創業的共享汽車車企,行業內的玩家們日子也不好過。首汽旗下的Gofun出行在2017年7月的增資信息中披露的財務狀況顯示,2015年Gofun出行營收為0,淨虧損23.9萬元;2016年營收341.41萬元,淨虧損2368.61萬元;截至2017年4月30日,營收529.85萬元,淨虧損2300.71萬元。

不少車企也推出了自己的共享汽車公司,比如上汽集團旗下EVCARD以及力帆新能源控股的盼達用車,這些車企系比創業系擁有更多的資金和車輛資源,但目前仍難說找到了合適的盈利模式。

“大多數共享汽車平臺的運營車輛和運營模式都趨於同質化,這是因為,大家都還在摸索階段。”一位共享汽車負責人曾分析,從系統平臺、7×24小時運營能力、資源整合、資本,再加上重資產屬性,共享汽車需要整合的資源太多。

“共享汽車的關鍵在於能不能找到盈利模式。”有車出行CEO崔睿哲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據他所知,截至2018年5月,共享汽車領域還沒有一家能夠實現整體盈利的企業。

誰來保證用戶押金安全

而對於眾多共享模式的支持用戶來說,他們的困惑在於,眾多企業倒下和退出後,誰來保證自己的押金安全?如果無法保證押金安全,共享經濟還會不會有未來?

共享模式下遭遇退押金難的問題,途歌並非個案。ofo小黃車還在退押金的泥沼中苦苦掙扎,實際上,相似的一幕在去年另一家共享汽車企業EZZY身上已經出現。

去年10月新浪科技曾報道了EZZY的倒閉清算,而那些繳納2000元押金的用戶們至今未收到退款。

隨著共享汽車用戶數量逐年上升,交付押金所形成的資金池將迅速擴大,這筆“募集”來的資金具有無息性質,正因如此,押金去向一直頗受爭議,如果資金池內的資金一旦出現問題,將給用戶帶來不小的經濟損失。

在與途歌運維人員小孫的交談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得知,途歌在全國現有的註冊用戶數量已達300萬人。如若按照300萬人計算,每位用戶押金為1500元,那麼,途歌僅靠收取押金所撐起的資金池規模便高達45億元,即便按照此前宣稱的200萬註冊用戶數量,其資金池也在30億元規模上下,遠高於ofo小黃車約19億元的用戶押金。

對此,消費者不禁要問:難道挪用、騙取押金,就是共享經濟的常規手段?當企業通過共享實現不了盈利,侵吞押金就不得不為之?到底誰來保障消費者的押金安全?

據悉,去年8月8日,交通運輸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發佈的《關於促進小微型客車租賃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分時租賃經營者應採用安全、合規的支付結算服務,確保用戶押金和資金安全,確保用戶個人信息安全,鼓勵分時租賃經營者採用信用模式代替押金管理。

有專家呼籲,相關部門應儘快出臺共享汽車、共享單車等行業的指導意見細則,對用戶押金進行專戶監管,防止經營者將用戶押金與經營資金混同的不誠信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