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很多年去找優秀的人才,卻不知道寶藏就在自己的後花園裡

01 好員工是選出來的還是培養出來的?

我們現在很多管理者都是以“我”為中心,我喜歡你,你就是好人,我不喜歡你,你就不行,官大一級壓死人。

以“我”為中心要轉變到以“員工”為中心,管理者認為員工是“負債”,要以“負債”為中心,這怎麼可能?在你眼裡他是負債,在他眼裡你還是債主呢,這都是在管理中所面臨的挑戰。

員工的好壞到底由誰來評,在我公司不怎麼優秀的員工,轉眼成為其它公司的明星,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我們理解的教練就是在交流、對話、一對一……,這是對教練的理解有誤區。

教練其實應該是一個設計者,是機制、文化、體系的設計者。

員工是選出來的還是培養出來的?我們認為員工最好是選出來的,這樣不用費力,找到一個好人,他就一路幹下去了,我在馬路邊撿到5分錢,存到銀行,幾十年變成了50萬了,這多好的事!

現在你所面臨的現實是,找到一個人花了很多時間、精力,還要去討好他,還要給他做教練,吃力不討好,心理過不去。

員工是選出來的,主動權就在對方手上,我要倚賴對方厲害,我才可以。管理者以後的做法是否可以不一樣?從期待選個好員工,到培養出一個好員工呢?

花了很多年去找優秀的人才,卻不知道寶藏就在自己的後花園裡

02 好員工是被“教”出來的嗎?

員工學習有三種方式,崗位中學習70%,領導帶領20%,培訓10%,這麼看來基於工作的成長佔了90%,基於工作、崗位的成長,誰才是最好的老師呢?是否我們真的教不了員工很多呢?

真正能教他的是工作,是工作本身,是他自己而不是我。是否我們本身對“教”就有很多誤區,說我要“教”你什麼?所有人回顧到現在有多少是領導教會你的呢?有多少是老師教會你的呢?

實際上你能走到現在,更多的是你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方式。

而你的公司、你的老闆更多的是給你機制、平臺和機會,然後你脫穎而出。

這些都需要我們反思,是否我們把自己看得太重,真的以為自己的經驗是可以傳授的,真的以為自己教給他就可以教會的,在你這麼痛苦的同時,是否你的員工也在水深火熱中?需要我們反思目前的管理方式和管理風格。

花了很多年去找優秀的人才,卻不知道寶藏就在自己的後花園裡

03 教練式領導與其它領導的區別在哪裡?

教練式領導是一種心靈關係的建立。

要激發員工的主動性,積極性,到底靠啥?用一個詞來表達教練式領導,這個詞就是“關係”。

這個關係區別於以往的人際關係、社會關係,社會角色如朋友、父母與子女、軍官和士兵、老師和學生,這些都是我們看得見的社會關係,除了社會關係之外我們內心有一個心靈的關係,我們評估員工學得好還是壞的標準是什麼?

教練式領導關注成長多過於增長。

我們許多夥伴看得到的是財務部分,企業的業務增長,背後呢?我們看到的是鴨子在悠閒的游水,看不到的是鴨子的腳在拼命的劃,從來沒停過,一停就沉下去了。

我們不能被表面所迷惑,如果把財務往下落,落到業務,落到內部運營,最後一定會落到成長。員工不成長,增長從哪裡來?

增長和成長真有些不一樣,咱們是要增長還是成長,增長是看得見的,有形的,成長更多的是無形的。

咱們說句心理話,咱們現在還長個子嗎?頭也不長、腳也不長,腰圍在長。

企業也是一樣的,管理層越來越多,管理者越來越多,組織結構越來越多,猛一看效益還不錯,只有自己清楚,步伐沒有過去那麼輕盈了。

我們現在用的是成長,是軟性的,是文化的沉澱,是內部效率的提高,是企業文化的改善,是對工作的熱愛超過外在的激勵,是真的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事兒,是比客戶更想把產品做好,這是我們內在的成長。

推薦大家看《增長的極限》,今天那麼多公司都在講增長,但是總有一天會遇到瓶頸。

增長的方式比增長的內容更重要。

因為咱們正在由工作時代進入下一個時代,智能化時代,我們又面臨一個新的轉型升級,就是50年前中國由農業化進入工業化時代一樣,我們往前數三代都是農民,典型的農耕文化。

工業和農業是隔離不了的,工業的很多原材料是來自於農業。

花了很多年去找優秀的人才,卻不知道寶藏就在自己的後花園裡

04成長背後的驅動因素是什麼?

成長背後哪些是動力因素,哪些是制約因素?

我們通過對話去找到動力,但是來找我們的人,說的都是阻力,碰到了困難和麻煩了才找教練,教練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加動力,減少阻力,這就是教練最樸素的原理。

良好的表現就在於增加動力並減少阻力。

全球重心的轉移,不能再停留在單純的工業時代,不能單純的只是學還要超越。作為領導者首先要找到組織成長的動力,也要找到組織成長的阻力。

過去我們看到的動力是硬的,慢慢要看到更軟性的。阻力是很多,每個人都能講出很多阻力,但是我們的不能只找阻力,阻力大體不會超過幾個方面:

一是資源不夠。

錢不夠多,時間太緊,壓力太大,如果有足夠的資源,情況會怎麼樣?情況是不是會好一些?

二是人才短缺。

業務增長與人才配備的不匹配,數量不夠,質量也不夠。

阻力只會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能做的是什麼?那就是增加動力,動力沒上來的時候就會出現無形的浪費。

如何找到真正的動因?

找到績效真正的動力,減少浪費是你的動力,但不是他的動力,他的內心是不是跟你一樣,甚至比你更關心績效,如何找到員工內心真正的動力?

讓他比你更關心績效,否則就是浪費,這種浪費更多的是無形的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