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与因果:佛系解读五星级酒店给客人喝马桶水事件

慎独与因果:佛系解读五星级酒店给客人喝马桶水事件

01

印光大师说:

学佛之人,先以知因果、慎独上下手,既能慎独,则邪念自消。

今天来扯一个话题:慎独与因果。

11月14日,一个微博网友曝光了一个视频,视频内容是全国各地的五星级酒店的卫生状况。

视频显示,这些五星级酒店里的服务员,在打扫浴室和洗手间的时候,喜欢用一些脏毛巾、脏浴巾——甚至用同一块抹布,擦洗手台,擦马桶,擦杯具甚至餐具。

这无异于给客人喝马桶水。

慎独与因果:佛系解读五星级酒店给客人喝马桶水事件

慎独与因果:佛系解读五星级酒店给客人喝马桶水事件

慎独与因果:佛系解读五星级酒店给客人喝马桶水事件

慎独与因果:佛系解读五星级酒店给客人喝马桶水事件

其实这种情况,大小酒店都存在。这在酒店,都是公开的秘密。

二休在十几岁的时候,曾在火锅店里端盘子,晚上收工之后,有的服务员用火锅盆洗头、洗脚、盛脏水涮抹布,这都很常见。

当然,二休那时特别单纯,还没到那个缺德的地步。

后来到大酒店里端盘子,顶多是在趁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尝两个菜。

偷吃菜,在任何酒店,所有的传菜员,100%都干过。

二休当时想,万一菜有毒,客人吃了拉肚子怎么办?所以本着献身的精神,尝一下

慎独与因果:佛系解读五星级酒店给客人喝马桶水事件

(此话略不要脸)。

这些事说明什么呢?

说明在任何行业,总有制度管不到的地方,总有监督监不到的地方。

有制度,有监督,大家都是奉公守法的好公民,哪怕再缺德,他人模狗样往那一站,你也看不出来。

当撤去监督,只剩下你一个人的时候——你觉得你还是好人吗?

02

这就牵扯到一个词:慎独。

对一般“好人”而言,最难的,莫过于慎独。

对修行佛道的人而言,最难的,仍然是慎独。

很多佛教徒,

读了几本有关佛教的书,

然后牛逼轰轰,老子天下第一,

口衔着拾人牙慧的陈词滥调,

到处跟人谈玄论道,

到处找人争辩,

到处纠正他人错误,

到处给人指导,

到处给人开示,

到处人模狗样的指责他人。

其实这种人,连修行的门儿都没入。

因为在大众面前“表现”为一个修行者、“表现”为博学多才,并不能说明你就是一个真的修行者、就真的博学多才——那顶多是表演,甚至还有可能是装逼。

给别人展示你的“修行”,目的不过是引起别人注意,让别人肯定你一下,崇拜你一下,夸你两句。

说到底,这是浅薄和虚荣。

真正的修行,一定是从慎独开始。

你一个人独处,

没人监督,没人看管,

能做的恶不做,能偷的懒不偷,

不放逸,不懈怠,

精进不辍,勤奋不息,

表里如一,内外如一,

人前如此,人后如此,

这个时候才算是入了修行的门儿,

因为归根结底,

修行是自己的事儿,

不是给人看的。

当你还有“修行是给人看的”这种心态的时候,你真的还没入门儿,你真的还差得远,你还在装模作样,你还是个小龟孙。

03

孔子说:君子慎独。

《礼记·中庸》: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慎独,意思是独处的时候要谨慎。

谨慎什么呢?

首先行谨慎行为;再高级一点,谨慎思想,起心动念不能歪。

起心动念不歪,很少有人能做到,意念就像野马,肆意驰骋,放荡不羁,很多时候,乱七八糟的念头会在脑中闪过。

《地藏经》说:

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

所以控制恶念不生,是相当难的。

对于凡夫俗子来说,虽然一时半会儿控制不了意念,但至少可以控制行为。

身语意三业当中,最容易克制的就是身业,也就是行为。

能控制意念的,是圣人;能控制行为的,是君子。

在成为圣人之前,起码要先达到 “君子”的水平,在“慎独”中,观意观心,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日久年深,定见功夫。

什么时候你能做到:

身居暗室,独守法度,不欺心,不欺人,浩然正气流布内外,悲天悯人铺陈四方,入则青天白日,出则朗朗乾坤——

那时你虽不是开悟佛陀,但也已是人间圣人。

04

所以对于修行人来说,一切的起步,就是从慎独开始。

修行人慎独,是因为懂因果,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当你开始敬畏因果的时候,才会自觉的去慎独。

反说也成立:当一个人不知慎独的时候,说明他还不懂因果,或者说对因果还了解不深,还不够敬畏。

比如五星级酒店的服务员,如果她懂因果,就不会用同一块抹布擦马桶,又擦杯子了。

这个行为谈不上是违法,但至少是缺德,至少对客人是有害的。

再严密的管理体系,都无法做到24小时跟踪监督,在独立工作的空间内,只能靠个人人品和修为。

社会作为一个整体,

人跟人之间是互相服务的,

不懂因果,没了“慎独”,

你偷奸耍滑,我作奸犯科,

你偷工减料,我掺假放毒,

只能把社会带入“互害模式”。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除了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之外,恐怕还需要因果教育。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因果是法律的底线。道德管不了你,就用法律,法律管不了你,就用因果。

因果不虚,因果不爽,敬畏因果,社会和谐。

05

对于慎独与因果的开示,佛经里俯拾即是,建议所有的行业,所有的公司,所有的员工,都配一本因果摘录集。

当然,首先得有人做这样一本便于修行背诵的因果摘录集,专门收集一些佛经里的因果警句,或教外人士关于修身、慎独的因果名言。

二休师父帮你们贴出一些,你们看到了就要背会,不会背就打死

慎独与因果:佛系解读五星级酒店给客人喝马桶水事件

慎独与因果:佛系解读五星级酒店给客人喝马桶水事件

比如:

《入行论》中说:

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

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

《般若摄颂》中说:

水滴满瓶始末间,涓涓必渐盈彼器

初心亦胜菩提因,渐圆白法终成佛

《因果明镜论》曰:

暗室屋漏之中,应知十方出世圣人、世间鬼神正满布虚空,以眼视我等,倘有一念邪心,即已洞若观火……

……当慎独己身,存敬畏之心,杜绝非法之行,如是方为不欺天地圣人,而得身心正直,无愧无悔。

《法句经》中说: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

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凡罪充满,从小积成。

莫轻小善,以为无福。

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凡福充满,从纤纤积。

康本《佛说无量寿经》:

殃咎追命,无得纵舍。

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

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

谁能知者?独佛知耳。

《菜根谭》:

欲无祸于昭昭,勿得罪于冥冥。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雾薄处操出。

口乃心之门,守口不密,泄尽真机;意乃心之足,防意不严,走尽邪蹊。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

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

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显明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方谓之“诚其意”。

《淮南子·说山训》: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曾国藩《诫子书》:

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

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

还有很多很多。好了,你们好好背,我先去洗个脸刷个牙,吃个早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