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分析師為何能成為“網紅”而且收入豐厚?

2017年12月4日,恆大任命任澤平為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兼恆大經濟研究院院長,月薪為一百五十萬。證券分析師首次成為“打工皇帝”,任澤平現在與平安董事長馬明哲、前微軟副總裁唐駿齊肩。

自20世紀90年代上海、深圳證券市場開辦以來,股評家就活躍在報刊雜誌、電臺、電視臺以及社會上的各類大型講座上。早年上海平民楊百萬等人就是最初的股評家之一,從嚴格意義上區分,早年的股評家只是證券分析師的低級階段,他們的主要特點是投資經驗豐富,理論上缺乏系統性的專業知識。

復旦大學的謝百三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的李志林教授,都是上海早期專業的股評人士。他們判斷股市的水平確實很高,但是,具體的股市分析也並非每一次都能夠應驗。而現代的著名證券分析師如任澤平等人,則大都“科班”出身,他們畢業於“985”或“211”的金融證券專業,很多分析師都有碩士、博士學位。

然而,證券市場作為謀求盈利的場所,與學歷高低並無必然關係。即使證券專業畢業的博士,炒股的水平未必高於普通學歷的證券高手。所以平民股評家的社會影響力,未必低於“科班”出身的證券分析師。所以股評家也就與證券分析師沒有太大的區別,反正都是大盤趨勢研究,個股前景分析。在證券市場,賺錢才是硬道理。

而互聯網的盛行,令證券分析行業競爭更加激烈。很多低學歷的股評家通過諸多知名網站的證券專欄,較為正確地分析股市趨勢以及推薦個股,從而贏得了大批量網民的認可,後者成為這些股評人士的“鐵桿粉絲”。在商業社會,點擊率、流量就是“生產力”、就是經濟效益。在知名網站賺得盤滿缽滿之際,這些已經成名的股評家也因此獲利。並隨著自己知名度的提升,獲利呈現翻倍的增長。

股評家還是股民的心理按摩師。在股市暴跌之後,投資者急需一點心理上的安慰。於是,“行情沒有結束”、“尾市有大資金護盤”等“鎮靜劑”就出自這些股評家之口。而虧損的股民,就此可以向家人交代了:“股評家說股市調整幅度有限”。股評家還是某些人的“替罪羊”,某些股民輸錢之後,就將責任推給股評家:“都是聽了某某的話,否則我早就清倉了。”

股評家過去是賺的報刊雜誌稿費、廣播電臺、電視臺出場費,講座費、講課費。今非昔比,網絡時代,他們在知名網站的專欄、網絡直播、微博、微信等自媒體上的收入令萬眾矚目。據說年收入百萬者比比皆是,很多股評家已經成為“財務自由”一族。

證券分析師在我國又稱為股評師。他們是經過正規考核取得證券投資諮詢業務資格和執業資格;從而就證券市場、證券品種走勢及投資證券的可行性,向社會公眾或投資機構提供分析、預測或建議的專業人員。

每年金融界都有各類證券分析師的評選。如2017(暨2016年度)“天眼”中國證券分析師評選、2017“新財富”最佳分析師評選等等。凡是榜上有名的證券分析師,他們的收入也會水漲船高。

證券分析師為何能成為“網紅”而且收入豐厚?

證券分析師為何能成為“網紅”而且收入豐厚?

證券分析師為何能成為“網紅”而且收入豐厚?

證券分析師為何能成為“網紅”而且收入豐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