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孔子所說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怎麼理解

《易經》的坤卦文言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名句。但是聖賢的智慧之語在世人的內心是很模糊的,並沒有一個清晰的輪廓。對我們每個人抉擇怎樣的人生觀追求怎樣的人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所以將從許許多多方面選取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個題目來談一談。以此作為對覺得我們的人生觀的一種思考,自古以來為人父母。都自然要為孫子著想,但是到底如何為後代著想。自己到底該如何做人父輩祖輩,到底該給子孫後輩留下些什麼?面對這些,卻有賢者和愚夫的差別做法。古人有句話叫做“積金遺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遺於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此萬世傳家之寶訓也”。

儒家孔子所說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怎麼理解

古代一位顏姓人家打算將女兒嫁給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只論他祖宗積德,就預知子孫一定有傑出的人物。孔子稱讚舜的大孝,說應在宗廟享受祭祀,子孫一定興盛不衰,都是正確的結論。試舉若干往事來證明。

楊榮字少師,是福建建寧人,家裡祖上靠擺渡謀生,一次下雨很久溪水漫漲,洪水沖毀民居,淹死的人順流漂下來,他人的船隻只顧撈取財物,唯獨少師的曾祖父和祖父只是救人,財物一點也不撈取,同鄉的人嗤笑他們愚蠢。後來等到少師的父親出生,家裡漸漸富裕起來,有位天神化身為道士,對少師父親說:你的祖父積了陰德,子孫會富貴榮耀,應該葬在某個地方。就依道士指示的地方安葬了,就是今天的白兔墳,後來生了少師,二十歲就中進士,官做到三公,曾祖父、祖父、父親都受了追封,官位同他一樣。子孫依然顯貴興盛,至今還有很多賢達之士。

鄞人楊自懲,初為縣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時縣宰嚴肅,偶撻一囚,血流滿前,而怒猶未息,楊跪而寬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自懲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況怒乎?宰為之霽顏。

儒家孔子所說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怎麼理解

嘉善支立之父,為刑房吏,有囚無辜陷重闢,意哀之,欲求其生。囚語其妻曰:支公嘉意,愧無以報,明日延之下鄉,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則我可生也。其妻泣而聽命。及至,妻自出勸酒,具告以夫意。支不聽,卒為盡力平反之。囚出獄,夫妻登門叩謝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無子,吾有弱女,送為箕帚妾,此則禮之可通者。支為備禮而納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立生高,高生祿,皆貢為學博。祿生大綸,登第。

嘉善支立的父親擔任刑房吏,有一名囚犯無辜被判的重刑,支公很同情他,想救他活命。囚犯對妻子說:支公美意救我,慚愧無法報答,明天請他到家裡來,你以身侍奉他,如果他肯用意救我,我可能就能活下來了。妻子流淚答應了他。等支公到了家裡,囚犯的妻子出來勸酒,並把丈夫的意圖告訴支公,支公斷然拒絕了,但終盡力為囚犯平了反。囚犯出獄後,夫婦一同登門叩謝支公說:您有如此厚德,近世少有啊。您至今還沒有兒子,我有一小女兒,送您作為侍奉帚箕的姬妾,這在禮數也是說得通的。支公備了聘禮娶了囚犯的女兒,後來生了支立,二十歲就中了狀元,官做到翰林孔目,支立又生了支高,支高又生了支祿,都是貢生。支祿生了支大綸,也中了狀元。

凡此十條,所行不同,同歸於善而已。若復精而言之,則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

上列十條,所做的事情不同,但都歸於善行。如果再精細論說,則善有真善,有假善;有直善,有曲善;有陰善,有陽善;有是善,有非善;有偏善,有正善;有半善,有滿善;有大善,有小善;有難行善,有易行善;都應一一深入辨析。行善卻不窮究事理,自以為行善,孰不知有可能造孽,枉費苦心,了無益處。

儒家孔子所說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怎麼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