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孔子所说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怎么理解

《易经》的坤卦文言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名句。但是圣贤的智慧之语在世人的内心是很模糊的,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对我们每个人抉择怎样的人生观追求怎样的人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所以将从许许多多方面选取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个题目来谈一谈。以此作为对觉得我们的人生观的一种思考,自古以来为人父母。都自然要为孙子着想,但是到底如何为后代着想。自己到底该如何做人父辈祖辈,到底该给子孙后辈留下些什么?面对这些,却有贤者和愚夫的差别做法。古人有句话叫做“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儒家孔子所说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怎么理解

古代一位颜姓人家打算将女儿嫁给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只论他祖宗积德,就预知子孙一定有杰出的人物。孔子称赞舜的大孝,说应在宗庙享受祭祀,子孙一定兴盛不衰,都是正确的结论。试举若干往事来证明。

杨荣字少师,是福建建宁人,家里祖上靠摆渡谋生,一次下雨很久溪水漫涨,洪水冲毁民居,淹死的人顺流漂下来,他人的船只只顾捞取财物,唯独少师的曾祖父和祖父只是救人,财物一点也不捞取,同乡的人嗤笑他们愚蠢。后来等到少师的父亲出生,家里渐渐富裕起来,有位天神化身为道士,对少师父亲说:你的祖父积了阴德,子孙会富贵荣耀,应该葬在某个地方。就依道士指示的地方安葬了,就是今天的白兔坟,后来生了少师,二十岁就中进士,官做到三公,曾祖父、祖父、父亲都受了追封,官位同他一样。子孙依然显贵兴盛,至今还有很多贤达之士。

鄞人杨自惩,初为县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时县宰严肃,偶挞一囚,血流满前,而怒犹未息,杨跪而宽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自惩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况怒乎?宰为之霁颜。

儒家孔子所说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怎么理解

嘉善支立之父,为刑房吏,有囚无辜陷重辟,意哀之,欲求其生。囚语其妻曰:支公嘉意,愧无以报,明日延之下乡,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则我可生也。其妻泣而听命。及至,妻自出劝酒,具告以夫意。支不听,卒为尽力平反之。囚出狱,夫妻登门叩谢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无子,吾有弱女,送为箕帚妾,此则礼之可通者。支为备礼而纳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立生高,高生禄,皆贡为学博。禄生大纶,登第。

嘉善支立的父亲担任刑房吏,有一名囚犯无辜被判的重刑,支公很同情他,想救他活命。囚犯对妻子说:支公美意救我,惭愧无法报答,明天请他到家里来,你以身侍奉他,如果他肯用意救我,我可能就能活下来了。妻子流泪答应了他。等支公到了家里,囚犯的妻子出来劝酒,并把丈夫的意图告诉支公,支公断然拒绝了,但终尽力为囚犯平了反。囚犯出狱后,夫妇一同登门叩谢支公说:您有如此厚德,近世少有啊。您至今还没有儿子,我有一小女儿,送您作为侍奉帚箕的姬妾,这在礼数也是说得通的。支公备了聘礼娶了囚犯的女儿,后来生了支立,二十岁就中了状元,官做到翰林孔目,支立又生了支高,支高又生了支禄,都是贡生。支禄生了支大纶,也中了状元。

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上列十条,所做的事情不同,但都归于善行。如果再精细论说,则善有真善,有假善;有直善,有曲善;有阴善,有阳善;有是善,有非善;有偏善,有正善;有半善,有满善;有大善,有小善;有难行善,有易行善;都应一一深入辨析。行善却不穷究事理,自以为行善,孰不知有可能造孽,枉费苦心,了无益处。

儒家孔子所说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怎么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