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保代大數據:僧多粥少 不足15%保代有在會IPO項目

2018年新上市公司僅有105家,相比2017年的438家銳減76%。

化解堰塞湖也是過去一年IPO最大的特點。年初有近500家IPO企業在會里排隊審核,年末IPO數量已經跌破300家。而申報企業節奏放慢。

在此背景下,受監管環境與市場環境影響,投行日子比往年更難過,尤其是“金領”保代。

除個別因保薦明星項目的保代掙得盤滿缽滿以外,大多數保代並無這樣的好運氣,一方面項目規模小導致承銷保薦費少,另一方面項目仍在排隊審核中。

更重要的是,有簽字IPO項目的保代人數越來越少。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整理數據發現,以證監會在審排隊項目為樣本,截至2018年年末,僅有544名保代有IPO項目,相比年初的882名減少了38%。

保代產能過剩?

繼2017年發行加速後,2018年IPO發行節奏大幅下降,投行步入“寒冬”。據統計,新上市的企業有105家,相比2017年的438家而言,不足後者的1/4。

大多數保代仍在打拼階段。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有簽字IPO項目的保代人數越來越少,這意味著部分保代在IPO業務上飽受煎熬。

以證監會正常審核IPO項目以及中止項目為樣本進行統計分析,截至1月3日,共有544名保代有在會項目,在保代總數3678名中佔比僅為14.79%。

這比去年同期(2018年1月5日)出現明顯下滑。彼時有在會項目的保代人數共有882名,佔比達到25%。

從簽單數量結構上看,今年共有5名保代的在會項目數量最多,各有3單項目,分別為廣發證券保代杜俊濤、中信建投證券史雲鵬、東北證券王振剛、中金公司章志皓、中信證券趙亮,佔比僅為0.06%。

另有50名保代則有2個簽字項目,佔比僅為9.19%。

兩組數據相比一年前也出現劇烈下滑。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此前統計,彼時簽字3單IPO項目的共有8名保代;簽字2單項目則高達133名。

深圳一名投行人士7日分析認為,出現下降趨勢有來自多方面因素,其中監管審核從嚴為主要因素。“去年有一大批上市申請撤回潮,監管讓券商把不符合發行條件的項目撤下。另一方面,因為要求嚴格,券商新申報的項目也比去年減少,所以走進公眾視野的簽字項目比以前要少很多。”

另有投行人士認為確實存在“產能過剩”的情況。“華南一名券商保代9日認為,”第一,目前大部分保代可接觸的企業資源是中小民營類,但從目前審核環境來看,大型企業或國企更容易通過發審,但是這類項目天然稀缺,所以在這種背景下,保代必然出現過剩;第二,新註冊的保代比較年輕,工作經驗仍有欠缺。

“雖然保代行業已經不如以前吃香了,但保代畢竟是一個資質,只要考上就有簽字機會,有資質總比沒有要強,所以每年保代人數都會持續增長。但關鍵是拉項目的能力,並不會因為保代人數增加也出現整體質量的提升,這裡還是有個體差異,保代人數多隻會加大市場競爭。”廣州一名投行人士8日談到。

逆市最掙錢的保代

能讓項目變現的保代無疑令人羨慕。根據統計,承銷保薦收入最多的或當屬中金公司兩名保代劉之陽與方磊,由於保薦工業富聯(601138.SH)上市,該項目承銷保薦費高達3.40億,成為2018年IPO之最,兩名保代無疑受益其中。

排名第二的為華泰聯合證券保代呂洪斌,儘管單個IPO項目承銷保薦費不及工業富聯,但因參與保薦兩個明星項目——邁瑞醫療(300760.SZ)與藥明康德(603259.SH),兩個項目承銷保薦費合計2.30億元。

華泰聯合證券另一名保代石麗排名第三,其參與的兩個IPO項目億嘉和(603666.SH)與江蘇租賃(600901.SH)承銷保薦費合計達到1.58億元。

前述深圳投行人士表示,“承銷保薦費高不高主要看項目募資規模以及承銷費率。今年部分投行傳出降薪,也只是在保代補貼和簽字費上有下調,收入大頭關鍵要看項目最終能不能成功上市。”

數據顯示,承銷保薦費排名靠前的還有養元飲品(603156.SH),承銷保薦費為1.29億,公司以募資總額33.89億排在第8位。上機數控(603185.SH)募資規模較小,僅為10.74億,但承銷保薦費以1.36億排在第三位,意味著承銷費率不低。參與這些項目的券商保代或也有不錯的收入表現。

另有個別保代儘管在2018年讓多個IPO項目實現上市,但收入未必令人驚喜。

比如長城證券保代何東參與承銷的兩個IPO項目頂固集創(300749.SZ)與越博動力(300742.SZ),合計承銷保薦費僅為4279.05萬元。主要因為兩家上市公司募資規模較小,合計為8.06億元。

中信證券保代龐雪梅,保薦上市的綠色動力(601330.SH)與彩訊股份(300634.SZ),合計承銷保薦費為5358.49萬元,原因與上述雷同,兩家上市公司首發募資總額偏低,合計6.09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