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中國人改變不了的是春節情懷而善變的是人生百態?

難得糊塗DAvid


生活總要有所寄託和依附,來填補我們那顆依舊漂泊無定的心。兒時的記憶裡就刻下的年味,是父母離鄉此夜歸來,我半月的憧憬,和從村口越走越遠的迎候,不為了給我帶來什麼好奇的禮物,只為溫暖的守候和在她懷裡的撒嬌;是越來越擁擠的鄉街,在卓依婷的歌聲中年畫,對聯和鞭炮,一家人盤膝在堂屋裡鋪滿松針的地上,爸爸給我倒了一碗廉價的汽水;是苦寒歲月裡有一套好多天前就放在櫃子裡,每天都要打開看看,卻一直要到年三十晚才穿上身的新衣服;是鞭炮聲過,一地紅皮那股熟悉的火藥味中,無法割捨的溫暖守候。

這是從記憶裡帶來的期盼,代表著家,溫暖,守候和團圓,帶表著無論走多遠,有多忙,這一天便是一個完整的家,你想見的人會回來,你想的人會回來。爐火紅映,把酒桑麻。

而人生,終究是行走的苦難。人生的變與不變,往往不在於自己,我們有多少的選擇權。從遠古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到如今的委曲求全,卑躬屈膝,有多少人在生活面前底下了高傲的頭顱,南牆撞了,黃河到了,我們依然活在原點苦苦掙扎。世界是張網,千絲萬縷,我們是網上的繩釦,逃不出繩釦的命運,於是我們終究還是活成了自己所討厭的人。





行者言七


春節是中國幾千遺留下來的傳統,人們都有懷舊的情懷,特別是小時候過年,那熱鬧開心快樂的記憶永遠不會磨滅。


小時候美好的記憶也許就是改變不了的春節情懷,紅紅火火的對聯吊錢還有爛漫的窗花,熱熱鬧鬧的集市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買新衣放鞭炮特別是燉肉的香味,現在好像還能聞到呢。

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完喝完,歡歡喜喜一起過年守歲,拜年時得到的壓歲錢會讓我高興好多天。還要和小朋友們一起去比比誰得到的錢多誰的錢新,每每想起都會有一種莫名的興奮。

人都會長大成熟,現在對於過年沒有小時候那麼期盼了,工作生活都有了壓力,為了父母為了家庭都需要自己去付出,肩上多了一份壓力和擔當,所以為了事業和前途,人們都會千方百計去為自己爭取利益。



過年其實過得是一種親情,親朋好友在一起其樂融融,,過年就是過一種心態,一種兒時的記憶,也是一種傳承。年齡越大感覺年味越淡,也許對於有些人成為一種負擔,因為攀比壓歲錢也是越來越多,紅包越來越多,心態自然會發生改變。


向哲洪濤


為什麼說中國人改變不了的是春節情懷,而善變的是人生百態?

剛看到這個問題時,想到的就是小時候快過年了,家裡會帶著我們去大集市上買年貨,新衣服,街上啊東西的人也非常多,熱鬧非凡,作為90後的我,對趕大集,貼春聯,外出打工的爸媽終於回家,一家人圍在一起捏餃子,看春晚等等這些印象十分深刻。

當然還有一直不變吵架。婆媳開始吵架,妯娌開始吵架,鄰里開始吵架,原因千奇百怪,但更奇怪的是所有的這些吵架都像小孩子過家家一樣,過兩天表面上的關係又會如往常一樣,該吃吃,該喝喝,該玩玩。

為什麼春節會在中國人心裡佔有重要的地位呢,我認為這是中國人的情節,是中國人的信仰!不論是大家還是小家,回家就有了安全感,有了愛,有了尊重,有了自我實現的滿足。回家,不僅僅是回家人的願望滿足,還是在家裡期盼你回家那個人的願望。春節就是隔了一年哪怕多年不見的親人聚在一起的時候,這是我們彼此一年多生活的聚焦。

所以春節情懷,是我們中國人最能實現自我與家庭融合的心理能量。而人生百態,正是我們人存在的必然,開心也好悲傷也好,回到家的幸福感才最重要。


21點心理學


不起改變不了春節情懷,而是改變不了親情的鏈接。之前跟同事聊天,說到春節很多全家已經舉家搬遷到一線城市的人,春節還是會開車回到老家。老家的是父輩的堂兄弟們。因為平常各自都有自己的事情,只能在春節才能相聚。所以春節團聚的那幾天,每天都有吃不完的飯,聚不完的會,聊不完的天。不是情懷還在,而是那份感情依舊。

百態人生每天都在上演,18年尾還在跟我說不著急結婚的朋友,前兩天告訴我19年三月份結婚,讓我去當伴娘;去年陪媽媽一起去串門的阿姨,前兩天姐姐告訴我那個阿姨出門不小心摔了一跤,去世了;在候車中的我,一個年輕的媽媽抱著不舒服的小寶寶一圈又一圈的來回走著……

人生百態沒法不變,每個人一個小小的決定,邁出的小小一步都會改變一個或多個人的人生。

只希望,一切遵從於心,知足常樂。



繁華落盡22


跟姐姐聊天,姐姐說:我還沒有感覺呢,怎麼已經馬上要過春節了。

我說:是的啊,一點感覺都沒有。

我還沒說完,站在一旁的外甥就興奮地說:我喜歡過春節。

我問他:你喜歡春節什麼呀?

他開心地說:可以放假,可以放炮,有新衣服穿,有壓歲錢。

這是外甥眼裡的春節,春節對於他們來說是喜樂的節日。

我們之前也喜歡過春節,沒有過年的時候,天天就掰著指頭數著,還有幾天過春節,還有幾天可以穿新衣服。那時候的快樂特別簡單,就是有假期可以睡懶覺,有新衣服可以穿顯擺,有鞭炮可以放玩。

日子一天天過,我們一天天長大,曾經父母承受的責任轉移到了我們的身上。我們開始承擔起一個家的重任。

有孩子要養,有父母要孝順,家庭要生活,所有的一切都一股腦地加諸在我們身上,那些原本簡單的快樂我們已經看不見了,眼前是被生活的重壓層層矇蔽。

曾經一首《常回家看看》火遍大江南北,告訴我們在辛苦一年後,要回家看看。可是,春節對於更多的年輕人來說,卻變成了一種負擔,考慮回誰家過年,考慮回家時旅程的艱辛,考慮回家後父母的催婚催生,考慮周圍一切的變化。

一到春節,就提醒著大家,該回家看看了。這是情懷,是祖祖輩輩刻在我們大腦裡的印記,是群體的自發反應。春節,在我們的心裡,那就是回家。自覺不自覺地,在春節臨近之際,就開始選購回家的車票,開始準備各樣的禮物。這是幾千年來流淌在我們血液裡的東西。

可是,我們漸漸長大了,我們身上揹負著太多的包袱,承受著太大的重擔。春節在我們眼裡反而變了味,我們看到的是春節需要準備多少壓歲錢,需要準備多少禮物,需要花費多少開銷。我們戲稱,所謂的春節,就是將一年攢下來的錢在這幾天花光。

我們身上也有厚重的殼,我們需要承擔起養家餬口的重任,我們需要面對家庭、面對工作、面對社會中的重重壓力,曾經父母身上的殼轉到了我們身上,我們是家庭的天,是自己的王,所有的一切都得自己面對,自己解決。我們看到的是生活中的改變。

看著外甥開心的笑臉,那些我們曾經開心快樂地童年時光也衝進腦海,我們在變,是我們的責任在變,我們曾經的童真,曾經對生活的純真,已經被世間百態所代替,我們在成長,我們看到的更多,所以我們在改變,春節自然在我們眼裡也變了味。

可是有一點,春節留給我們的情懷卻是怎樣都變不了的,那就是回家。家是團圓,家是愛,家是暖,家是避風港,走得再遠,走得再累,都要常回家看看。


白水若千


為什麼說中國人改變不了的是春節情懷,而善變的是人生百態?

這個問題有點裹攪。還是先說說中國人的春節情懷吧。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歡樂、且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起源於殷商時期的祭神靈、祭奠祖宗的活動中。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使用了世界上通用的公曆(也叫陽曆),把公曆的“1月1日”定為元旦。

把原來的農曆(也叫陰曆)的正月初一,定為春節。

萬象更新,草木復甦,意味著春天將來臨;也意味著萬木凋零,寒風刺骨,冰天雪地的冬天將過去。企盼溫暖的陽光,鮮花綻放的季節。自然要熱熱鬧鬧、敲鑼打鼓的喜慶一翻:打掃房間、帖上春聯、帖窗花、帖門神和倒貼福字等。爆竹聲聲辭舊歲,歡歡喜喜過新年。悠悠乾坤共老,昭昭日月爭光。春滿人間百花吐豔,福臨小院四季平安。佳節迎春春生笑臉,豐收報喜喜上眉梢。喜慶的春聯應有盡有啊。爆竹是驅邪、盈造喜慶、熱鬧歡樂和吉利氣氛的。本人觀點:只要不影響和危害公共場所及設施,不危害別人、別家,在保證安全前提下是可以燃放的。

當零點的鐘聲敲響,千家萬戶,鞭炮齊鳴,天空升起一道道璀璨奪目的光芒。兒時過春節的時光又浮現眼前:恭喜發財,紅包拿來!小朋友們個個都穿著嶄新的衣服,天真、活潑、帥氣、漂亮。相互祝福、拜年,家家戶戶充滿著、洋溢著歡樂喜慶的氣氛。這就是難於忘記的春節情懷。

善變的是人生百態?世情冷暖,看盡了人世滄桑,懂得了落花有意、流水無情。一百個人中,最低限度也有幾十種心態。只要學會擺正自己的位置,把心放平放輕,既不全依靠權力,也不只注重金錢。人心依然會變得溫暖而灑脫。窮也罷富也罷團圓吧,有也罷無也罷回家吧。過好春節,是當務之急!


樂遊聞


農曆年,在中國人心中是一個親人團聚、享受生活、體驗幸福的節日,這個情懷自然難以改變。

說到過年,人人都會滔滔不絕。濃濃的年味,成了我們最幸福最甜蜜的日子,大肉大酒,穿金戴銀;貼紅春聯,放五彩繽紛煙花;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一整套厚重的傳統年文化包圍著我們,使我們的"年"過得有滋有味,豐富多彩。逛元宵、耍社火、趕廟會、看花燈,幾千年流傳的春節傳統文化,一環扣一環,伴隨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怎不叫人留連忘返、耿耿於懷。這樣的情懷在中國人心中已經紮下了根。

而人生百態則是一個人的心態和處世態度,比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節日純粹沒有可比性,善變那是正常的,不變則不正常。





沙漠雨


如果你問,中國人的春節情懷是什麼?可能會有遲疑。可若問,過春節最緊要的事是什麼?大家一定異口同聲的說:一家子團聚。什麼是情懷,這就是。

吃團圓飯,過團圓節,經過幾千年傳統文化的浸潤,中國人保持著自己獨特的民族屬性,追求團圓是不變的情懷,一家子團圓了,就萬事圓滿了。

至於穿新衣、放鞭炮、貼春聯、掛燈籠、吃年飯,各色講究,都是這一份團聚衍生出來的喜氣洋洋。

不過,畢竟時代變遷,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鐵飛機拉進了家的距離,電話視頻疏解了親人間的思念惦記。

團聚,不再千辛萬苦。物質極大豐富,家人之間表情達意的方式也多姿多彩。除了團團坐上一桌,觥籌交錯,吃吃喝喝之外,禮物,紅包,卡券,特產,也是大行其道,還可以購買各種服務贈送。

隨著春節臨近,在路上奔走的,除了歸家遊子,還有走親訪友的拜訪者。購買禮物,最緊要的除了考慮父母,還有上級和人情債主。趁著過節這個檔口,該表達的心意表達表達,該走動的抓緊走動,這也是現在難以迴避的人情世故、人間百態吧。

誰又能免俗呢?





一棵開滿鮮花的樹


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國,其中三個前面都加了個“古”字,唯有中國還是叫中國。究其原因,就是得益於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和鄉土情結。

家國情懷和鄉土情結幾乎貫穿了整部中國發展史。有國才有家,家就是國,保家就是衛國,為國可以舍家,這就是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故土生我育我,就像母子一樣,有著割不斷的血肉關係,是中國人之根。無根之人,無論身處何處,都有身如漂萍的感覺。“樹高千丈,落葉歸根。”這是中國人,特別是老一輩人特有的鄉土情結。漢高祖劉邦做了皇帝之後,想回泗水一趟。有人勸他別回去,他說,衣錦不還鄉,無異於錦衣夜行,有何樂哉?由此可見,鄉土情結自古至今早已深深融入了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肉裡。

生活無常,但故鄉卻永遠令每一個遊子魂牽萬里。


蘇西皮


春節是中國一個具有幾千年歷史的節日,它承載著中國和中國人的許多記憶和精神。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由這些傳承下來的節日就可以看出來。如果中國人連春節都不過了,那麼就可以說我們自身的根本都沒有守得住,談什麼守住別的呢。故而,不變的是春節情懷。而“人生百態”中,本身就有“百態”,那麼善變的是“人生百態”,其實也是有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