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意拳之意拳:第二代傳人(1)


漫談意拳之意拳:第二代傳人(1)


主講人:周廣學先生

參與人員:聶先生、沈先生、林先生、飛哥等

今天講王薌齋先生的弟子們,也就是意拳第二代傳人。提到第二代意拳(大成拳)傳人,首先要闡述一下王薌齋先生從創立意拳,到傳授意拳功法這段時間。在傳播意拳地點方面,有三個重要地方,分別是上海,北京,天津等,京城最為重要,因為王薌齋先生是以京城傳播意拳為主,無論在時間時間上還是在弟子造詣方面。

個人認為,這三個地點,在上海,培養傳人的環境較弱,較意拳圈內熟知的僅張長信、尤鵬熙兩位老先生有所知名度,其餘還有很多在上海,默默無聞,不能說功夫不好,至少跟京城的意拳傳人比較,至今沒見到這一脈的傳人群體,近代網上涉獵到的,也僅為聊聊數語,所以瞭解到的很有限。


漫談意拳之意拳:第二代傳人(1)


其中緣由是什麼?為什麼意拳二代傳人大多數在北京?

不可否認的是,王薌齋在北京待的時間長,相較在天津待的時間也是短。天津意拳傳人基本上可以和北京合為一處。在天津,趙道新先生為最,早先練拳的時候追隨王薌齋先生較長時間,原名叫趙恩慶,還有一個日本的澤井健一先生,這二位較鮮明的特徵,在意拳二代傳人中較為突出。跟京城的其他二代傳人構成王薌齋老先生傳承譜系。

再者,在北京練拳,就像卜恩富先生、李永宗先生、王斌魁先生、楊德茂先生等,以上前輩又培養出一大批,功夫獨當一面的傳統武術人才,所以才奠定了北京作為一個意拳的一個權威的地位。

所以說,第二代傳人當他們是怎麼練的?他們為什麼能練的那麼好?其中這些原因在哪?

就今天這堂課,我們就是來分析意拳二代傳人當中特點的原由,,來供大夥作為參考材料。


漫談意拳之意拳:第二代傳人(1)


先談談王薌齋先生徒弟分佈,大概分為三大地點,一個是北京、上海、天津,儘管這之外還有河北傳人不可忽略,由於河北傳人我沒有完整的聽前輩講過,更沒接觸過,在此不便敘述。

王薌齋老先生在上海創立“意拳社”,以此為根基教前來求學的愛好者,教這些人練意拳。其中王薌齋老先生在論述當中說“天下拳術兩個半”,那半個就是吳冀暉先生,其徒弟張長信先生跟王薌齋老先生練拳,張先生練拳的歷程中,受吳先生影響較深,也可以理解為先入為主,我說的是張先生跟王薌齋老先生學拳之前,是跟吳先生練的六合八法。吳先生老家是東北鐵嶺人,如何到的上海,至今不得而知。

王薌齋先生之女,王玉芳女士在八九十年代,專門去上海拜訪過張長信先生,所以說,在北京練意拳當中的人,這也是在學習過程中,沒有接觸過有關係,但是聽恩師說他的功夫也不差,值得可圈可點的地方不少。

2015年我受霍震寰先生邀請,參加香港意拳學會年會,當時霍先生請了一位張長信先生的學生,到香港跟學會會員分享站樁。此人提到張長信,他說張長信先生的一搭上手啊,那胳膊又冷又沉,從這一點也能證明老先生功夫差不了。

香港還有一位意拳大師,那就是霍震寰先生的師父,韓星垣先生,我師叔也是說他功夫不錯,而且有意拳看門虎之稱,跟我師爺王斌魁先生私交甚厚。


漫談意拳之意拳:第二代傳人(1)


再說一下日本的澤井健一,在他的事蹟上,後人記錄的特別詳細,澤井健一怎麼跟王薌齋老先生比武,他怎麼敗的,他怎麼練的拳。

所以說,後來通過澤井健一老先生,在日本教徒弟錄像,可以看到他站樁照片和視頻資料。我認為,澤井健一先生身上的東西,和北京意拳界二代傳人,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原因在哪?一個,可能日本人文化傳承上、語言表達上,也可能理解度上,差異所致,但是相對於王薌齋先生較差的學生,澤井健一還是很棒的。在日本號稱“拳聖”名氣不小。但是 意拳在日本,改名“太氣拳”。

就這兩個地點,我們再提北京的這些老前輩,尤其卜恩富先生,跟王薌齋老先生練拳比較早的。鮮明特徵就是酷愛傳統武術,先是跟原清宮大內“善撲營”副統領崔永福先生學摔跤。後遇意大利職業拳擊手,交技,發現其長,隨跟其學拳擊。所以卜恩富老先生在摔跤之外,在拳擊造詣上也很有深度。他教的徒弟也得過拳擊冠軍。因此,卜先生在意拳方面深得王薌齋先生真傳,並且把意拳站樁有效的運用到摔跤訓練上。(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